原标题:马上评|山大或许有委屈,但真的该反思“学伴”制度了

2017年山东大学“学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2017年山东大学“学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不管如何,把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招募”解读为帮男留学生找女友,都是一种过度解读。一份疑似山大回应此事的文件称,为留学生找“学伴”,是国内一些大学的通用做法。山大一定委屈,为什么偏偏针对我呢? 

  招募“学伴”,校方说法是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山大这次成为争议的焦点,很大一个原因是一份招募表格上暗示,可以让参加活动的中国学生找到“异性朋友”,这隐约透露的暧昧色彩让很多人感到不快。一份未经证实的“学伴”名单显示,大多数留学生是男生,而绝大部分“学伴”,则是中国女生,这似乎又“证实”了网友的推测。 

  在过去很多年,中国大学普遍把吸引更多留学生看成是提高自己排名的一种手段,这大概和“国际化”指标有关。很多学校仓促成立“留学生院”,制造真假难辨的留学繁荣,为了多招一些留学生想出各种办法。这与当时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对留学生吸引力不够的大背景有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大学都为留学生开出了高于本国学生的服务。济南的另一所大学,最近就让中国学生搬出,腾出留学生宿舍,并且安装了空调。山大的“学伴”制度,也属于这一性质。 

  有点吊诡的是,山大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工作做得特别细,表格上也显得很“人性化”,但是从对舆论的考量来说,这恰恰是一种粗心,制造了一个传播事件。 

  公众对此提出质疑,反映出社会对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反思。一个可以参照的事件是,就在这两天,福建一名留学生骑电瓶车违规搭载一名女子,被拦下后推搡交警,不仅引发了网友的争议,也引起了多家主流媒体的批评。人们不但批评这位留学生的违规行为,也对警方仅采取批评教育的处理方式颇有微词。在多数人的眼里,那位留学生明显受到了“优待”。 

  这种“超国民待遇”或许和中国人好客的习惯有关。一些中国的女大学生喜欢和外国留学生交流,毋庸置疑,肯定有想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了解外国文化等正面且实际的考虑。在过去很多年,这也是中国学生当“学伴”的主要目的。如今被赋予特别的联想,她们也会和山大一样感到委屈。

  但是,到了2019年,确实是该反思的时候了。人们希望能够更友善也更平等地对待留学生,希望大学不要单纯追求留学生的数量,而应当回归到扎扎实实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的初衷上来。 

  因此,对山东大学“学伴”的舆论反弹,或许有过度阐释的成分,但是其中所反映的普遍情绪也值得重视。中国学生需要和外国留学生有更多、更有质量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不应该通过“1留学生配3个学伴”的方式来进行。这样过于讨好和“特殊化”的政策,不符合国内公众对大学和公平价值观的期许,就是对留学生来说,也会把他们封闭起来,影响他们真正的学习。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