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哪有不辛苦的道理。
人们常说,党员干部过“苦日子”,群众才有“好日子”。问题的关键是,这个“苦日子”,到底该怎么个苦法?
是迎着问题上、与问题对抗、与矛盾较量的苦,还是俗务缠身、毫无章法、莽撞蛮干的苦?
前者让人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后者让人掏空精力、疲于奔命,于人于事,既无增益,亦无功用。
今天,我们把那些正向的、负向的“辛苦指数”,简单盘点,撮要成文,以期有所启示。
先来认识这样一串闪亮的名字:
许步忠,革命老区临沂的一名镇党委书记,对组织说的最多就是“没问题、请放心”,破解拆迁、工业围城等系列难题,开门办公,靠前服务,直到倒下的当天,还在企业现场办公;
苏庆亮,泰山脚下的一名村支部书记,在村里一干21年, 用行动书写“坚守”,用生命诠释誓言,硬是把“荒陡山”、“穷陡山”变成了“绿陡山”、“金陡山”,最终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肌梗塞,猝逝在工作岗位上;
陈叶翠,泉城济南的一位社区党委书记,0.4平方公里,42栋楼,2992户居民,70多本民情日记,100多万字,大半生都在围绕零杂琐碎、鸡毛蒜皮的小事,服务群众,直至蜡炬成灰;
王成龙,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武警干部,坚持要到距离战场更近一些的地方,魔鬼周集训训练,生死关头,纵身一跃,挡住了超载货车,救下了战友,一个23岁的生命却因此戛然而止;
…………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他们的名字,必将镌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他们的事迹,必将书写在山东发展的功劳簿上。
谁都希望既干好工作,又照顾到家庭、保养好身体。但是,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压肩,广大党员干部,承担着层层传导的责任和压力,常常没顾上身体。
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越是担子重如山,越要爱护挑担人。
无论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打赢三大攻坚战……历史留给我们的“窗口期”时间都很有限,拖不起也等不起。
但是,压力之下,干部需要爱惜身体,“五加二”“白加黑”不是常态,不可持续,没有特殊情况,应敦促干部高效干事、按时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组织上要关心爱护干部。
头拱地,往前冲,但不搞“疲劳战术”,不过分透支健康,才能避免“身体被掏空”,才能积蓄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奋战的体力、精力。
下面的现象,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党员干部来讲,未必心甘情愿,甚至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但仍然值得一说。
曾几何时,忙着迎来送往、交际应酬,以至于“回家吃饭”这么简单平常的事,变成了“奢侈品”,甚至喝了不该喝的酒,吃了不该吃的饭。
总书记要求“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随着狠抓作风建设,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样的情况好多了。
另外一种辛苦,叫文山会海材料堆。
开不完的会、陪不完的会。一天开会四五个,一周开会三四天,一个会,笔记做三遍,现场记一遍,回来整理一遍,再往专门记录本上誊写一遍,以备检查。各种电话通知、微信通知满天飞,事事要求做方案做计划,事事要求做台账留痕迹……
这样的辛苦,费心劳神、怨声载道,最重要的是占据了领会政策、思考问题、研究工作的精力和时间,势必贻误一方发展。
效果怎么样,要体现在各级干部对自主支配时间的感受上,如果你没感受到,请告诉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
我们要恭喜大家的是,这样的日子要结束了。从中央到省委,已经明令,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
还有一种辛苦,叫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劲儿使横了。
刚给母鸡撒一把米,马上就要看下了几个蛋。这是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率,运动式、激进式工作推进方式,不看实际、违背规律,要求过快过急。
比如,工作刚启动,就急于总结经验、“塑造”典型,工程“八字还没一撇”,新闻稿已经备好、总结也已完成……这种“速成典型”“盆景典型”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应当引起一些地方干部群众的警惕。
再如,我们都知道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制约着经济发展。今天我们搞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兴产业,如果不强化统筹协调合作,会不会产生新的重复建设?这不是杞人忧天,像大数据,几个市都在做,小而杂,一旦形成过度竞争,势必要出现产能过剩,对有限社会资源造成巨大浪费,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真正的“辛苦指数”,可能很难具体量化,但如果从结果导向来看,一项项技术难题的突破,一个个高质量发展项目的落地……在一份份实打实的成绩单里,“辛苦指数”是可感可知的。
比如,
潍坊盛瑞传动所研发的8AT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缩短了中国与世界50年的差距。而在有此动议之前,它还是一家无技术、无人才、无产品的“三无”民营企业;
威海高新区为吸引A3打印机项目落地,负责招商的同志把打印机拆开,七大系统、八千多个零件,分门别类研究,梳理出110多家供应商,一家一家去谈,带起了一个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而在此之前,惠普在中国只有上海、重庆等特大城市才是投资目标;
淄博的原山林场,石头缝里栽树,难度之高可想而知,身有残疾的孙建博接手时,负债4000万,上百家债主上门讨债,今天,万亩荒山变绿,以林养林,以副养林,他用20年,再造一个新原山;
同样,兰陵代村,曾一度负债累累、民心涣散,王传喜担任村级班子带头人,带领全村老百姓先治乱、后治穷,先均地、再收地,集中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成长为今天集体经济强大、文明富裕、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能干成这些事,累吗?累;苦吗?苦。
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一定经历过让人挠头的事情,经历过突发情况、复杂环境,该吃的苦、该受的罪,一定少不了。
但对他们而言,困难是成长的“维他命”,挑战是提升本领的“蛋白质”。
因为,他们愿意做改革发展的闯将,解决问题的高手;
他们善于变难题为机会和挑战,善于把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作为开拓前进的垫脚石;
他们把力气用对了地方,该统筹推进时有办法把不同部门的力量整合好,该下绣花功夫时能拿出各种让政策精细化、精准化落实的好点子,该调查研究摸实情时深入群众的办法又多又好。
这样的辛苦,回味无穷,隽永深刻。
有道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让我们的辛苦,有价值、有意义,就要朝着最厚的地方钻孔,“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什么是“最厚的地方”?一定是困难多、风险大的地方。譬如,目前,我们的投资项目转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五,不足20%,怎么把投资意向转化为落地的项目?再如,创新路上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硬骨头”“拦路虎”……这些都是绕不开、也躲不过的,只有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正如省委要求的,我们要主动去当“热锅上的蚂蚁”,多经历一些“热锅”的煎熬,多经受一些实战的摔打,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来源:大众日报·新锐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