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宗江讲述历城二中发展历史。孙宗江讲述历城二中发展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孙宗江和女儿在学校合影。上世纪90年代,孙宗江和女儿在学校合影。

  受访人:孙宗江(历城二中原校长)

  时间:2018年10月30日

  1946年,我出生于历城县董家。1959年考入历城二中,当时二中刚建校1年。1965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1970年大学毕业,上部队农场锻炼一年半,分配到市革委政治部,后来主动要求去济南五十四中教学。1982年,我回到了母校历城二中,先后做过一线英语教师、教导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1992-1998年,担任历城二中校长。后转到历城教师进修学校任正校级副书记,直至2006年退休。我全家8口人,有8人的母校是历城二中。

  1985年,全班43个人只有3人没考上

  1982年的历城二中是完全中学,初中、高中都有,高中每级四个班,初中每级两个班,全校学生一千多人,老师70来人吧。当时的师资情况是,除了一批老本科生以外,大部分都是专科。这些专科生实际上是高中毕业以后就当了老师,然后上师专进修拿到的文凭。

  我本来想着从初中教起,结果一去就给了我高中毕业班。那时高中是两年制、三年制交叉,历城一中是三年制,历城二中是两年制。当时,高中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因为除历城二中初中部外,其他农村联中都不开设英语课。我就从初中英语补起,把高中老课本硬压给学生,以应对高考。采取什么法呢?凡是课外活动时间就辅导英语。

  1982年,历城二中的高考英语平均分是18分,我教了他们1年,英语平均分是54分,还出了6个80分以上的,因为成绩突出,我被评为历城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1983-1985年,我当班主任,从高一到高三教了这一级。高二的时候参加省外语竞赛,就已经超过历城一中的高三。历城教育局就奖给我们那种英文打字机,从此,就改变了刻版的困苦,不再用蜡纸手刻版了。实际上到了1985年正式高考,这批85届学生(二中叫19级),据说文科成绩已经超过某省重点中学。因此,我成了第一批省级优秀教师。1985年,我带的那个19级1班总共43个学生,只有3人没考上学。那个时候本科指标低,全班共考上6个还是7个,大部分是专科和高中中专。不过,那时候的高中中专比现在的本科生都厉害。此前的一年(1982),历城二中就出过一个本科生,还是保送的山师。我带的这1985届毕业生中,还出了历城第一个考上南开的本科。

  我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宽严结合

  在我眼里,没有差学生,只能叫后进,学得好的只是先走了一步。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接受得快往往忘得快,接受得慢往往记得牢,这就是一个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问题。我教学的一个特点是严宽结合。对好学生要放大它的弱点,错一点我就给他扣分,促使他查漏补缺。对这个差学生我就放大他的闪光点,打分宽松一点,让他树立信心。有个差学生英语考个57-58分,我给他打61-62分。他得到激励了,就来了兴趣,觉得我好好学同样也能及格,后来他果然考上了上海外贸学院。

  当时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强调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听讲。学生要注意记错,重在改错。平时不好记的要化整为零,弄个小纸条,抽空就看一看。老师呢,重在讲评和点拨。再一个吧,对学生一视同仁,家庭再贫穷的我也照常尊重。那个时候,有的孩子穿得不行,我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悄悄给他,因为我也是老百姓出身嘛。

  1985年以后,我当了一年教导处副主任,然后是教导主任,我当时带两个毕业班的课,而且是别人先挑。事后的效果怎么样呢,历城区第一没别人的。当时历城五六所学校都有高中,一中二中都是4个班,其他高中有2个班。按高考本科上线率和录取率,二中最低占全县的40%,高的时候占60%。

  我当主任以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老师们谁都可以任意听我的课,但我也可以任意听他们的课,不打招呼,但我提前去,不干扰教学秩序。再一个呢,期中都检查教案和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给老师打分,作为奖励老师的一个依据。

  我觉得,品德和意志的培养,会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老师应该激励同学奋发图强,终生学习。有个学生本来能考上本科,可因为压力大,当时只考了个烟台财政学校,自己觉着很委屈,在那里哭。我就鼓励他,税务很好呀,你好好学,以后可以再进修嘛。他听了我的话,工作后不断进修,成了研究生,从区分局考到市局,前段时间在地市税务局挂职当税务局长,现在又上省局了。

  1991年起,历城二中开始军训

  1991年,我担任历城二中副校长,第二年任校长。这个时期的教学管理就是依法依章治校,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制定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创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时候,省教委就很认可。

  在教学上,当时加强集体备课和教研。当时提出“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因人施教,动态变化。一个班里分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层促进。高一的时候抓下层,高二的时候抓中层,到高三基本上是树尖。也就是说,高一的时候拉一把,尽量地使这个中间扩大,中间大了以后能扩大这个上线率。在集体备课上,注重老中青结合,扬长补短。

  1990年或1991年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作风和纪律,二中在新生入学时开始军训。1992年我当了校长之后,一直把军训坚持了下来。同时,坚持在升国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我当时提的口号是“发愤为祖国成才,立志为二中争光”。升旗仪式结束后,师生一块宣誓:我是二中人,要为二中争光。今年9月3日,我应邀回学校参加校庆,一看学生还是用我当时提的口号,感到很激动。

  上世纪90年代,我当校长的时候,济南和烟台、潍坊、临沂等地的教学水平得差两个档次。一个是信息滞后,再一个训练的严谨性不够。就在那个时候,二中把潍坊、烟台的这个练习题都汇总过来重点练,济南的练习题只作为补充。虽然教材是一样的,但是咱这个练习的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不行,事倍而功半。好的练习题做一道,能举一反三,解决好多问题,那个水平不好的练习,你做上十道,不如这一道,还浪费时间。

  上世纪90年代初,历城一中是市重点,历城二中是历城县重点,因此,我们最初提出的目标是先超越历城一中,再超附中。我每年为了奖优奖勤、激励老师,就通过市教研室搜集各校升大学的数据,就是高考的各科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当时有很多科目实际上超过某省重点中学。因为教学质量好,来历城二中择校的开始增多。当时允许有20%的择校、可走后门的太多,有省教研室的领导批条子,我当时坚持20%照顾户,超出这个比例,一个都不收。

  现在校领导基本都曾是二中学生

  历城二中有个传统,现任校长每年都找我们这些退下来的老家伙们聚一聚。所以,学校现在的情况我基本上了解。这几年,二中的一本升学率的80%以上,本科上线率最高能到99%。

  历城二中现在是齐鲁名校了。一个学校的教导主任和校长很重要。因为不能说是灵魂吧,也是掌舵的,他的思维和他的方式能带动整个机器的运转,对于教育队伍的强化、科学化,有经久不衰的动力,因为学生是流水嘛。

  我上学时的首任校长尚一为人正直,讲话简洁,干事果断,他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勤俭建校的精神对我影响就很大。历城二中一直延续了这样一种传承,本身就有造血功能,这恐怕和二中学生的接班有关。现在的校级领导基本都是二中毕业的学生。当时他们大学毕业后要回二中,一般都是我上教育局人事科去画钩。要说成功之道,就是我们一直坚持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原来的校训是“团结,勤奋,求实,奉献”,现在的校训是“人生在勤,志达天下”,在精神上是一贯的。现在二中的校长李新生,原来在二中时我教过他。他大学学的历史,分配来二中时,我缺政治老师不缺历史老师,我说你去教政治,成绩是你的、失误是我的。结果他挺钻研,后来又恢复教历史,连续高考都是整个济南地区的第一。那年送毕业班,因为他母亲得癌,人家还坚持把学生送出考场。所以后来被评为师德标兵,荣获全国先进教师。我那时候,从当主任起一直到当校长,早上5点来钟就上操场,和学生一块跑操,一直晚上盯到10点多,看到有的学生还在路灯底下学习,就专门开了那个自习室,让学生在那上自习,然后到11点多,撵着他回宿舍睡觉。所以现在我都保持着熬夜习惯,12点以前睡不着。很多班主任都是这么做,这种教风一直传承下来,到现在二中老师的奉献精神都叫人钦佩。早上5点多班主任就去了,晚上10点多到宿舍转一圈,现在家长见不到学生,班主任发群消息和他们交流。

  为什么很多二中老学生毕业多年都要回老校看看,因为母校这种教风、师德一直影响了他们,尽管他们都在各行各业工作,但是都没忘记二中赋予他们的精神力量。

  附:历城二中建校甲子庆感怀(孙宗江作)

  怀念母校心潮翻,

  苦读、工作廿三年。

  丹心化雨终不悔,

  承前启后实无憾。

  老校历历频入梦,

  后人代代再向前。

  立德树人无穷已,

  开拓创新勇为先。

  (生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