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屋,土围墙,泥路,留守的老人与儿童……本来是渐趋衰败的农村,却随着一批艺术家的到来,变得不一样了。蔡家沟村是诸城南部常山山脚下一个小山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蔡家沟村另辟蹊径,以“艺术植入乡村”的方式被激活,形成了蔡家沟艺术试验场。经过艺术家们半年多的艺术试验,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各地观摩团纷至沓来。

村民拿起锄头下地村民拿起锄头下地

  放下锄头学油画

  近日,记者来到蔡家沟村,一进村子,几十根被涂染上不同色彩的枯木鳞次栉比地站立在村前,“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几个大字被镌刻在竹简形的立柱上,显得格外亮眼。沿青石板路走进村子,整洁、素雅,处处有“艺术范儿”。房子的墙上,麦收场景、3D南瓜、梵高画作、大话西游等不同的墙体彩绘让人耳目一新。街道两边、犄角院落,独具特色的艺术装置与村庄环境遥相呼应。

  记者到来时,十几名村民正在村里的“公共空间”学油画。这些村民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有的刚放下锄头,指甲里的泥土还没洗净就来了。他们端坐在支架前,在老师的指引下,凭借着经验和想象用画笔描绘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今年61岁的村民苑彩莲没上过学,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学习绘画特别认真,“我从小铅笔都没摸过,活了半辈子了,没想到直接拿起了画笔,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多谢村里来的这些艺术家。”

  苑彩莲口中的艺术家就是蔡家沟艺术试验场的发起人张同磊和他的团队。农民绘画班是张同磊艺术试验场的重要一部分。

  “开展农民绘画班,是想培养村民的艺术感,也想挖掘他们身上无限的可能性。”张同磊说,“村民学习绘画,有股真诚劲。虽然大都不懂艺术知识,但是他们有生活的经验,画作特别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这种感觉特别棒。”

  刚开始,很多村民不敢下笔,但经过几天的学习,不少村民已经能完成一幅像模像样的油画。还有不少村民经常在吃饭时、干农活时,进行创作构思。

用艺术植入乡村用艺术植入乡村

  艺术家们扎根蔡家沟

  看到现在的场景,谁也想不到,半年前,蔡家沟还是一个“三无”贫困落后村:无集体资产;无经济来源;无年轻劳动力,村内青壮年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因为发展落后,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蔡家沟。

  去年,村子出现转机。诸城市通过吸引工商资本下乡,村里建起了苹果乐园田园综合体,村民的土地全被流转了出去。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还可以优先到园区打工。

  “小钱有了”,长久发展又如何实现?经过多方考察,蔡家沟村所属的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提出了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目标,这一目标与张同磊等几名返乡的本土艺术家的理念不谋而合。

  “目前,在全国各地农村搞艺术试验的有不少,但艺术家能够真正扎根下来的不多。”张同磊说,“艺术介入乡村是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让村民参与进来,带他们从事艺术劳动,培养农民画家、农民工匠,通过融合共建,才能达到共生共荣。”

  为此,张同磊提出了“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的目标。“艺术家农民化”是指艺术家在乡村落地生根,扎根乡村进行艺术创作。“农民艺术家化”是指农民通过与艺术家的相互学习、相处影响,对自己的生活有了艺术的需求和审美的要求。

  去年12月份,张同磊率先住进了村里,随后,其他几名艺术家也先后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来到蔡家沟。艺术家的入驻,给村里带来了活力。

  80后夫妻档李飞和王涛是年龄最小的常驻艺术家,一个从事音乐项目制作,一个是摄影设计师。艺术试验场启动以来,王涛一直生活在这里,用影像记录村庄和村民,创作了许多以蔡家沟为素材的摄影和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一直挂在村里展览,很多村貌和村民的照片都出现在展览中,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来看展览。很多村民感叹,原来还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村庄和村民的日常。

  来源:山东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