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济南护城河边散步,行至黑虎泉边时,听到在泉边打水的两位老人聊天,聊的是打完水回家怎么用。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费劲从泉池边取的泉水不就是用来喝嘛,似乎也没有什么用途了。一位老人说指着身边的两个大饮水桶说,这桶水用来喝茶的,另一桶水是用来发豆芽的。发豆芽?没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豆芽菜。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济南,自然是“靠泉吃泉”啦。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更觉得更为有趣。”这是走方郎中老残对秋天济南的印象,这段小说语言比起文人墨客笔下的泉水诗词来,算是很接地气了。真正的泉水人家,除了王府大院里的阔绰,应该还在老百姓与泉水难舍难分的日常生活中了。泉水养活了一座城,更养活了城里的人。
丰富的泉水资源引来了众多“吃水”的小手工作坊从业者。在护城河两边的黑虎泉泉群中,有一座最接地气、很“民间”的泉,名叫“豆芽泉”,位于琵琶桥西侧,传说很多年以前,附近居民常用这里的泉水生豆芽,而且生出的豆芽口感非常爽口脆甜,故将其称为“豆芽泉”。豆芽虽小,但一旦沾了泉水的灵光,就显得不一般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当年的护城河两岸的手工作坊不见了,人们只能从这豆芽泉中去品味老济南的光景。
发过豆芽的人都知道,这发豆芽的过程中需要天天换水,所以水对于发豆芽太重要了。1942年,一位澳大利亚的摄影家拍摄了一张南珍珠泉附近的风景照,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出没在护城河两岸的,不仅有洗衣服的妇女们,更有拿着大大小小箩筐的人在河边“漂洗”,他们就是豆芽坊的小手工艺人。不过洗衣服和洗豆芽之间,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解决卫生这个问题的。有的豆芽坊为了充分利用天然的泉水优势,甚至将泉眼圈在作坊里。在那个泉水使用“没人管”的年代,这样做虽说有点“自私”,但也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了。
不起眼的豆芽跟着泉水沾了光,其他的小作坊也自然仿效。磨豆腐用泉水,就是“泉水豆腐”;酿酒用泉水,就是“泉水酒”。当然河两边还引来了一些有污染的小作坊,比如皮革、染织等。
这些有了泉水滋养的食物自然得到了周围居民和餐饮商家的欢迎。据《品读济南》讲述,滨河傍泉的豆芽坊中,以顺河街上的“吴豆沫”家最大,这吴豆沫与算卦的吴吞天并称“顺河街二吴”,吴豆沫的作坊内,有二十几口大缸,每天需要换水百余担,可见豆芽坊对于水源地的依赖是很大的。而且还有一道与豆芽有关的大菜“金钩如意”,据说是上了清宫御膳房菜谱的。
“金钩如意”的味道不得而知,但现代的济南人想吃真正的泉水豆芽,自己制作当然是最靠谱的,只要你有时间有力气,日夜流淌的泉水可尽情享用。
(文/许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