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群众建议,为挖掘历史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服务地域发展,打造“精品城市”,拟建设莱芜“十大”历史名人雕塑广场。现根据《莱芜市志》,初步筛选了10位莱芜籍历史名人供参考,广大群众既可提供文字或图片资料,也可捐资雕塑建设。

  莱芜“十大”历史名人

  吴来朝(?—1620)字义庵,莱芜颜庄镇西港村人,以岁贡任山西荣河县(今万荣县)知县。出身耕读世家,一生孜孜好学,博学明理,取法圣贤,启牖后学。据清宣统《莱芜县志》记载:“莱邑为古文者,始于吴来朝。”长子以选贡任直隶卢州通判,次子、三子、孙子皆中进士,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之美誉。因其子孙显贵,诰封为中宪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宪副等。因屡受封典,乡人称颂为“吴封君”。

  亓诗教(1557—1633)字可言,号静初,晚号龙峡散人,莱芜牛泉镇李条庄村人,明万历进士,官至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曾任礼科给事中,忠于职守,积极纳谏,秉笔直言,稽查违误,为礼臣过程中“遇事敢言,不避嫌怨”,论事能“迅于发机,洞于破的”,论人则“鉴无遗照,权无失衡”,明廷曾为其立“都宪坊”。著有《礼垣疏草》《饥民疏》等诗文。

  朱童蒙(1573—1637)字求我,号五吉,又号独葵轩主人,莱芜羊里镇城子县村人,明万历进士。初任兵科给事中,继任兵科都给事中,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既善于治军,又善于用兵,能出奇制胜,被称为“四镇之长城”,诏封资政大夫,恩荣三代,文荫一人,武荫二人,明廷为其立“五世恩光坊”。文才武略兼备,著述甚丰,有《疏草》《永思录》等20多种。

  李九官(1579—1626)字相虞,号雍时,莱芜苗山镇北苗山村人,明万历进士,曾任山西道御史。主张做事要“三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心不到则无知,眼不到则无见,手不到则无为。其才学品德曾“撑持世教纲纪”,明廷为其立“代天巡狩坊”。著有《聊且园集》《聊且园续集》。

  张四教(1605—1698)字道一,号芹沚,莱芜苗山镇张家台村人,清顺治进士,曾任山西提学道按察司副使,提都学政。课士先看德行,再看殿试,最能知人善任,发现陈廷敬有才,遂提拔重用。张四教是一位传奇人物,因其性情坦率,不为礼俗所拘,以诙谐幽默出名,人称“张闹玄”。著有《独宦斋稿》《榆山讲义》。卒后,被崇祀为乡贤。

  魏锡祚(1669—1734)字子晋,号长麓,莱芜口镇东街村人,清康熙进士,曾任江南泰州知州、江西建昌府知府,后任署理江西通省驿传盐法道兼巡瑞袁临筹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官阶中宪大夫。其通达经史,深研理学,著有《树德堂诗文稿》《盱江治牍》《海陵治牍》,被称为“仕学鸿模,太平治谱”。卒后,被崇祀为乡贤。

  潘绍烈(1799—1868)字子骏,号西邨,莱芜口镇杨家镇村人,清道光进士,曾被勅封文林郎散馆。少负重名,潜心理学,以文章著称,其制艺拙中见奇,言皆有物,继承前人又自成一家;古文则峭洁廉悍,有柳宗元之风,号称当时莱芜“文章宗匠”。卒后,被崇祀为乡贤。

  吕宪瑞(1833—1897)字辑堂,号芝岩,莱芜张家洼街道大芹村人,清同治进士。初任湖北家州知县,为人豪爽耿直,为政有才干谋略,官至许州知州,钦加三品。著有《菊花诗集》,遗文有《潘太史遗稿序》。卒后,被崇祀为乡贤。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莱芜凤城街道吴花园村人,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1935年,与老舍、王统照等创办《避暑录话》。1938年4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坚持散文创作,写了《记一辆纺车》《歌声》等名篇,著有《北极星》《羽书》等文集。

  刘仲莹(1911—1938)原名刘盛玉,化名范明生、李济安,莱芜牛泉镇鹁鸽楼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命到闸北做地下工作。1931年回莱芜,建立中共莱芜特别支部并任书记。1932年下半年,成立中共莱芜县委,其被选为书记。1935年冬,与赵健民、鹿省三等人组成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被推选为书记。1937年夏,中共鲁西北特委成立,其任书记。1938年3月28日病逝。

  建设莱芜“十大”历史名人雕塑广场,你怎么看?

  来源:莱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