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年后这个词儿可能改变你的就医模式
许多人关注“医联体”这个概念,始于今年4月李总理在山东考察。当时,他来到威海孙家疃医院考察,这家社区医院与威海市中医院组建了医联体。在现场,他引用中医“通则不痛”的概念讲:我们就是要让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
在山东,人们于近日获悉医联体的未来发展路径。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安排,10月底前山东省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启动医联体建设。
所谓医疗联合体,就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起来,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在医联体内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患者可以享受双向转诊机制等便利。这样,生小病的患者不必再去挤大医院,在小医院一样看病。
在来山东考察前几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医联体就是一项重要议题。
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道出了医联体的重要性,他对媒体表示,医改成功与否,很重要的在于建立五大医疗卫生制度。而五大医疗卫生制度之一就是分级诊疗制度,在分级诊疗制度中,重点有两大抓手:一是医联体建设,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以,医联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联体如何搞?根据山东的方案,将探索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通过制定医联体章程或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统筹人才资源、薪酬分配、设备资源等,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渠道和机制。
对于群众关心的双向转诊,方案中也明确,要建立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引导患者自觉自愿配合,实行畅通的双向转诊。这其中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
继续治疗和康复。这样就有效调剂了资源,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必要的医疗服务。
建医联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高效的资源整合。这种整合绝不是若干医疗机构的简单组合,而是产生化学反应,形成“1+1>2”的效果。
这种整合包括人员、医疗设施、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以人员为例,患者选择医院的一大考量因素就是医生的医术,在医联体内,让“名医”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临床带教形成常态,患者的选择自然会下沉。也就是说,医联体内部的资源配置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而不必落入行政级别的窠臼,在内部找到最大公约数。
这无疑需要顶层设计。山东省此次方案中对此就有着重安排,规定,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下派到县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按规定纳入城市医师下乡管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工作视同进修。
设备上,可以建立区域性的病理诊断、影像检查、医学检验机构,向医联体成员单位及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集中化检查检验服务。
医联体的实践在国内早已有之,如2011年1月28日,上海首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在卢湾区签约启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领衔,带动、整合区域内的6个一二级医疗机构,共同为医联体内的居民服务。而在北京,截止2013年底已有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友谊医院医疗共同体等6个试点的区域医联体。
山东的目标是,2017年,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每个市至少建成2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2018年,扩大医联体建设范围。到2020年,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医联体建设覆盖全部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16年,全国各类医联体上转病例近千万例次,同比增长62%;下转260万余例次,同比增长117%。在临床技术、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和消毒供应等方面,实现了医联体内部的资源共享、服务同质。通过规模和倍增效应,提升了诊疗水平,降低了医疗费用。
这或许会给山东的医联体建设打上一针强心剂,而与患者而言,有理由等待其带来的更便捷、更优质的就医体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