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2021年10月,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尘埃落定,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传薪智造——装配式仿古建筑营造设计引领者”项目从121个国家和地区的4347所院校、228万余个项目、共计956万余参赛人次中脱颖而出,夺得“高教主赛道师生共创组”国家银奖,创下了学校参加此项比赛的历史最好成绩。以张小雪、刘子杨为首的青理工“传薪智造”团队的学子们发挥敢于尝试、不断突破的精神,最终取得不错佳绩。

  现代设计诠释传统古建“四新”扎稳行业根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薪”意即致敬经典、薪火相传,作为青岛理工大学2019级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刘子杨同学表示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够传承严谨科学的中国建筑文化,在“传薪智造——装配式仿古建筑营造设计引领者”项目推进过程中,用现代设计诠释传统的古建筑营造智慧。

  “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制,且营造工艺造价高,施工周期长、难度大,真正全面掌握设计与施工能力的人才相对较少。”为了化解这一难题,“传薪智造”团队的同学尝试将“装配式”理念运用到古建设计中,将建筑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后,直接到现场进行拼装,免去现场加工的繁琐流程。同时,团队成员再三研究改进传统的土木砖瓦石等施工材料,再结合古代建筑结构,运用钢筋混凝土、PLG等现代材料制作仿古建筑构件,并融入“灵、韵、独、精”的设计理念,使之颇具传统文化内涵。

  早在2018年,刘子扬等同学就参入到李泉涛教授与德才古建设计院联合创办的古建创新营造的“传薪智造”团队,以此为基石进行经验累积,以“新标准、新基因、新材料、新技术”四个创新点扎稳行业根基。“对于古建筑来说,不同形式的建筑其斗拱、檩、梁、枋等构件各有不同,我们通过实地调研、测绘、古籍搜索等方式整合了完备的电子材料,利用3D等数字化手段建立古建基因库。”目前团队已完成包含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5大类62小类古建构件的基因库。

  在新材料的研发与使用中,与传统古建材料相比,PLA和PETG两种新型材料具备环保性、节能性、重量轻、防潮防火等特性。同时,利用混凝土等3D打印技术节约成本高达50%的,建设周期由传统的2-5年缩短为几个月,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目前团队已经申请获批了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12项专利证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回想团队的建设过程,起初最大的困境就是资料严重不足。目前有据可查的古建基础构件等数据来自宋《营造法式》、《清式营造则例》,唐以前的建筑基因相对比较空缺,为解决这一难题,在李泉涛教授、社会专家刘栋年总工程师带领下,团队成员前往山西、陕西等有古建遗存的省市进行实地测绘、调研,成员们顶着风吹日晒、严寒酷暑,通过测绘、记录、拍照、分析,一次次与周原遗址、唐宋的古建筑实体来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在不断学习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并掌握不同时期古建的文化特色,不断丰富其古建基因库。

  经过前期的不断积累、完善、实践,本团队与德才古建设计院已合作完成很多实际项目,如山东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青岛市藏马山影视基地,建筑总面积达18000平方米。“建筑采用商周风格,并利用装配式手法进行设计、施工。”该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民族建筑年度最佳作品奖。2021年度完成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6.1万平方米的文旅小镇,该项目通过提炼广西桂林地区壮族、苗族、侗族三大少数民族的精髓,将建筑、文化、历史、民俗融为一体,形成了“三种民族风情,八大民族广场”的体验型文化旅游街区,获得业界好评。

  与名企合作带动百余人就业

  近几年,团队除承揽影视基地、旅游景区等方面的业务,也向政府提供免费咨询,积极推进项目合作,为后续城市设计、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奠定基础。同时,与德才古建设计院、融创、伟光汇通、海尔、万达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稳步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自2018年起,公司平均每年接收40名毕业生,与名企的合作间接带动了600余人就业。

  刘子扬表示,“传薪智造”团队正处在成长期,除了不断扩大古建基因模块、设计模块的优势外,未来还将进一步拓展智能装配模块和外部资源模块。利用校企结合的优势,传承经典,弘扬古建文化的魅力。

  (文/新浪山东 王璐 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