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学院坚持“深度融合、全面合作、协同提升、共同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努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在校城融合中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学科专业对接产业

  聚焦省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建立专业产业战略对接机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强服务地方的针对性。围绕省十强产业和德州市“541”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融合,发挥学科交叉功能,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群。着力推动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翻译、国际商务、教育学、电子信息、机械等应用型学科建设,加强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天文学等一级学科建设;立项建设生物物理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一流学科。合理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及时停招或撤销就业前景欠佳、市场需求不高的专业,新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做大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工科专业,做强对接“健康中国”“健康山东”重大战略的“健康+”专业集群,做优服务德州基础教育的师范类专业,实现专业链、产业链无缝链接。目前,停招、撤销了22个专业,本科招生专业调整为50个,形成了多专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一流本科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等,有力支撑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校企协同育人

  为落实教育服务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德州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校企资源整合共享,加大科教融合力度,创新产教融合方式,逐步推动校企合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出台了《德州学院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德州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成立校企合作办学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教学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合作企业工作开展情况、合作办学成效三部分进行年度效益评价,强化校企合作专业监督与检查,提高校企合作专业办学质量。与浪潮集团、青软实训等8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26个校企合作专业(方向),与合作企业建立了“3+1”“2.5+1.5”“2+2”等联合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48个。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分别与华为公司、德州扒鸡集团、泰山体育集团、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德州市大数据局、山东黑马集团共建了华为云学院、德州学院德州扒鸡产业学院、德州学院泰山体育产业学院、半导体产业学院、互联网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实现行业企业合作共享办学模式,推进产业、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发展。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先后制定了《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德州学院服务德州对接方案》文件,确保学校服务地方工作取得实效。“十三五”以来,学校与德州市12个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280余家地方企事业单位分别就科研协作、联合攻关、信息咨询、合作育人、教育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合作。与新希望六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东省猪群健康大数据与智能监测工程实验室”获批山东省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项目、联合科技攻关等横向课题316项。其中,与企业联合申报的“GYB高压液控注入泵开发”“双工位对中机的开发与研究”等项目获批教育部“蓝火计划”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先后选派百名教授、博士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300多项,开展项目合作、专利申报及企业标准制定等40余项。积极搭建乡村振兴平台,出台了《德州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联合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机构、企业、地方成立了“德州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有名有实。发挥人才优势,选拔高层次人才到乡镇挂职,在多家农业农村相关企业设立博士工作站6个。组织相关专业教授、博士组成10余个乡村振兴团队开展服务活动,选派农业相关教师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讲座,培训相关人员2000多人次,为实施精准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提供直接智力支持。  

  实施人才共享

  学院建立与德州市政府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共享”机制,共同引进、培养、使用高端科技人才,共享科技创新成果。畅通校城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渠道,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地方高层次科研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授,学校安排专家学者到区县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建立校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共同申报各级人才工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发展渠道。德州市将德州学院人才引进纳入市级人才引进体系,安排学校高层次人才入住德州市人才公寓,让人才安下心、留得住。“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坚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与德州市开展校城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德州学院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新时代“活力德州、智造名城”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