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英,山东省实验中学1991届校友。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中国建筑设计院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国家体育场人员管理业务领域志愿者,参与国家体育场设计,任设计主持人助理,建筑专业负责人。

  张军英

  1991届校友

  张军英:特别想看看“鸟巢”什么样了

  (来源:北京日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张军英憧憬北京冬奥会时,一脸的期待。作为当年“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助理、如今的“鸟巢”场馆志愿者,张军英很快就要上岗就位了。

  在冬奥志愿者报名时,张军英填的志愿者岗位是“鸟巢”场馆服务组人员管理助理,相当于“鸟巢”所有志愿者的“后勤”。和很多青年学生志愿者不同,张军英在攻读博士的同时,还要完成所在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本职工作。之所以选择做“鸟巢”的冬奥志愿者,和她的工作经历以及与奥运的缘分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70后,我由衷地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伟大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参与两届奥运会的工程建设。”张军英说,“1999年,我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当年北京申奥绿色场馆的研究。到2003年11月,‘鸟巢’概念设计方案定标后,我们院从各部门抽调了200多人进入‘鸟巢’项目组,其中就有我。”此后,作为“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助理和建筑专业的一名负责人,她一直参与“鸟巢”的工程设计与实施,对“鸟巢”有种特殊的感情。

  “对于‘鸟巢’,有很多事让我难忘。比如当时为了让场内最远的观众也能和赛道上的运动员保持良好互动,我们对看台和赛道进行了无数次视线设计推演,力求做出最好的看台效果。进入过‘鸟巢’观赛的人都应该有体会,9万余人的看台,坐得再远也能和赛道保持‘联系’。”张军英说,“当然,赛后持续利用问题也是当年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并进行过多次论证。也正因如此,我特别期待在冬奥会期间回‘鸟巢’去看看。”

  有意思的是,张军英不仅是当年“鸟巢”的中方设计团队成员,十多年后的今天,她还成了冬奥场馆的建设者之一。“当年我们在‘鸟巢’主要是参与设计,而这次冬奥会,由于崇礼本地人才缺口大,当地政府创新了建设管理模式,我有幸作为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张家口赛区的建设,包括张家口赛区颁奖广场和制服中心所在的太子城冰雪小镇以及崇礼老城区国内第一个冬奥主题冰雪博物馆、庆典广场等项目。”

  张军英说,“从‘鸟巢’到现在的冬奥场馆,十多年间我亲身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鸟巢’建设那个时期,很多重大项目的设计招标一般都由国外公司中标,而如今,很多冬奥场馆的设计都是国内公司中标,像‘冰丝带’、首钢大跳台、‘雪如意’、‘雪游龙’等冬奥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都是由国内公司承担,而且越来越多地融入中国元素。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力量,以及我们的科技进步和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张军英此次成为冬奥志愿者,并不是第一次为奥运会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就是一名城市志愿者,在社区参与服务。“我的感觉是,奥运会志愿者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一定在一线经历很多难忘的场景。相反,我倒觉得很多志愿岗位很普通,很寻常,但就如同建设工程需要诸多团队合力去完成一样,这些普通的志愿者也是奥运大事中的一个环节。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件大事就成功了。”她说。在志愿者报名时,张军英特意选了场馆服务组人员管理助理这个岗位,她希望把那些去一线、亲历更多现场的机会,留给青年学生,而自己也能在后勤管理岗位,实现做冬奥志愿者的梦想。

  “清华大学针对志愿者的特色培训,令我印象深刻。”张军英笑着说,“有一次学校请奥运冠军邓亚萍来分享她的故事,她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和一直保持对事物的热情对我都是一种鼓舞。人生要去多经历,无论是当冬奥志愿者还是做本职工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好——我理解,这就是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