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抱怨7点钟起床太早,抱怨6元钱的早餐难吃,抱怨办公室很冷的时候。有的人,凌晨4点起床,咬一口馒头就腌菜,站在集市上吆喝。在大集上,这样的人随处可见。他们中有很多都已年逾花甲,却还在冷风中摆摊赚钱,这一切,都是为了生活! 【更多详情请戳>>>>>>>>>>】
在大集的一个小角落,我们看到了正在卖胡萝卜的郑大妈。今年已经78岁的她,头发都已经花白,额头的皱纹就像年轮一样刻画在她的脸上。我们问她冷不冷,她说:“习惯就不冷了!我穿着厚棉裤和袄呢!再说了,冷也得出来啊!”
郑大妈赶集卖的是自己种的胡萝卜,善良的她在约称时总是秤杆高高的,所以很多老阿姨都喜欢来买她的胡萝卜。她说:“卖这点胡萝卜,不值当的给人缺斤短两的,都是邻村的,还不够让人戳脊梁骨的呢!”
已经中午了,但是郑大妈仍然靠在集市上,饿了就买个烧饼就着风吃两口。虽然迎着冷风,可是她却很开心:“今天卖得不孬,没白受冻!呵呵!”郑大妈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便在自家门前空地开垦了一个小菜园,夏天种点黄瓜、豆角,冬天就种点胡萝卜,骑着三轮车到集市上来卖,虽然卖不了多少钱,但是自己吃喝是够了。
在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补锅的人了,还记得小时候,总是能听到巷子里有个骑着28大杠自行车的大叔哟喝:“补锅啦...”现在这种补锅的手艺,大概也就只能在农村大集上看到了。韩大爷今年70岁,赶集补锅已经40年了,从最初的铁锅到现在的不锈钢锅,韩爷爷见证了时代的发展。零下1度的天气,韩爷爷在冷风中敲敲打打着,他说,别看补锅不是啥了不起的职业,可是他靠着赶集补锅供孩子上了大学!
对于人越来越少的大集,韩大爷有些无奈:“这赶集啊,就像这补锅,人越来越少!现在人都有钱了,都往超市跑,都用不锈钢锅,用坏了就扔了,谁还补锅啊?都嫌麻烦咧!可是都不嫌浪费倒是!”
在城里很难见到的手艺,赶集却很容易就碰到。66岁的袁爷爷是三里五村有名的修鞋匠。修了40年鞋的他,这些年来,风雨无阻,即使是寒冷的冬日,也依然坚持赶集。他说:“其实俺赶集修鞋不为别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生活!”
52岁的张师傅是镇上唯一的修表匠,周边村子的人都找他修表。虽然现在修表的人不似以前那么多了,但是他依然风雨无阻。他说:“现在干这个赚不到多少钱了,主要是给农村的乡亲们服务服务,咱农村人修表可不去大商场!”张师傅说现在修表这活儿没人干了,年轻人都没有愿意干这个的,更没有愿意赶集修表的,谁愿意受这风吹雨打的?所以,他这修表的技术都不知道教给谁了。
在大集上卖菜板的马师傅今年50岁了。迎着冷风他正在给一块菜板打毛。因为天气狠冷,所以手有些僵硬,经常会被木屑扎到手。这样的工具现在也很少见到了,木匠、木工现在都被机械代替了。可是总觉得手工打制的东西,投入的感情要多一些。
郑师傅来自沂源山村,专门赶集卖山货。前段时间刚回家收了不少红枣来卖。为了供孩子上学,郑师傅舍不得买三轮车、电动车,每次都要推着单轮小车走路来赶集。每天早上4点多郑师傅就要起床收拾准备赶集,最远的一次,郑师傅推着小车走了近20里路。虽然郑师傅的红枣成色不错,可是卖得却不是很好,因为现在赶集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很少见到卖棉套的,现在农村都改造盖起了高层住宅,种棉花的更是很少了。张爷爷卖的棉套是自己家弹的,软软的厚厚的。因为天气太冷,张爷爷的手冻得已经开始干裂了。张爷爷赶集卖棉套30多年了,已经63岁的他,深刻的感受到人们生活的变化:“现在人生活好了都盖什么羽绒被、蚕丝被,这棉花套子买得人越来越少了,没人盖棉被了!这老秤杆儿,越来越没用了!”
总有一些人在冷风中谋生存,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一切为了生活。
感谢观看本期《世间》!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邮箱news@sdmail.sina.com.cn 【更多《世间》栏目请戳>>>>>>>>>】
文字:新浪淄博 朱盼盼 刘庶
新浪淄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