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曲阜送儒学讲师下乡记:讲不到一小时人走了大半

A-A+2014年10月15日12:53法治周末评论

  编者按

  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时隔两天,曲阜,孔子故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推出了405个村“一村一名儒学讲师”的计划,并在10个试点村即时展开了试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治理的根源。如何结合今天的时代需求,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和文化,曲阜送儒下乡的实验,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发自山东曲阜

  10月9日,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峪西村。

  在“勤善功和”孔子大讲堂的红色条幅前,一群吃过晚饭早早等在广场上的“学生”,终于明白了村里的大喇叭召集大家晚上到广场的目的——听城里来的老师讲孔子。

  这些到场的“学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老人,也有一些年幼的孩子穿梭在广场上。面对峪西村这群特殊的学生,作为曲阜市的金牌导游,经常面对高端游客的李学欣已经开始慢慢习惯了。

  虽然给峪西村村民讲课是第一次,但进村讲课,李学欣这已是第五次。

  而这个身怀六甲的导游进村给村民讲孔子,则缘于曲阜市的一个决定。

  曲阜市近日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前期开展“孔子文化大讲堂”走进乡村的基础上,在当地的405村推行一村一名儒学讲师的活动。

  除了推行一村一名儒学讲师外,意见中还规定,将实现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真正让儒学走进乡村,力争再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盛景。

  走街串巷的城里讲师

  今年9月底,曲阜市提出一村一名儒学讲师计划,据曲阜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岳耀方介绍,目前这一计划已经在尼山镇、石门山镇等10个试点乡村推行,吴村镇峪西村也是其中一个试点。

  10月9日,走进峪西村,路边晒着的玉米金黄饱满,站在玉米堆后面的老人,则因经过多年日头下的劳作,个个晒得黝黑。

  与大部分农村一样,峪西村四处可见的是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连年轻的妇人也不多见。这群大部分写不出自己名字的人,就是这次儒学教育的对象。

  晚上7时,这个山中小村的天已经黑透了。虽然7时30分才开课,但在峪西村去年刚修建的峪西广场上,早已经有人搬着自家的小板凳围坐在一起聊开了。

  “村里的广播说城里的老师来讲课,讲的是孔子,让我们来听听。”抱着4岁孙子的杨瑞云(音)说,“(我们)也不是专门来听课,平时没事了也来这里,村里人拉拉(聊天),平时也有人在这里跳广场舞,我们就看她们跳。”

  村民们等得轻松,但第一次到峪西村讲课的李学欣却颇为紧张。

  “给村民讲课可不容易”,说起9月下旬第一次在尼山镇的讲课情况,李学欣现在还有些难过。

  做了十多年导游的李学欣,给游客讲起儒家文化、孔子生平可谓驾轻就熟,但面对这些目不识丁的村民,她却有点手足无措。

  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李学欣决定给尼山镇村民讲《快乐达人孔子》,孔子的生平、学生和主要思想,虽然有些紧张,李学欣依然信心满满。

  当时来了五六十个村民,不少人手里还拿着花生和玉米,李学欣在上面讲着课,村民们则在下面专心地干着手里的活,有的听了一会儿就交头接耳地聊了起来,不到一个小时的内容还没讲完,人就走了大半,只剩下二十多人。

  李学欣说着,尴尬地笑了笑,“现在想起来,还有些伤心”。

  这次在峪西村,李学欣放弃讲稿和干巴巴的理论,用孔子的思想结合故事来跟村民们聊。讲课开始,李学欣先强调了自己的身份,“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就是咱们吴村人,我这是回娘家来了”。

  同样担任儒学讲师的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教授宋立林也坦言,教过中学生、大学生,也给企业家、官员上过培训课,但最有挑战性的就是小学生和老百姓。有些人活了60多岁,在村里就没有开过会,让他坐下来听一个多小时的课,如何吸引他们耐下心来听课已经是个难题。

  “讲故事,聊亲身经历,社会现象能够让大家产生共鸣。”经过摸索,这些出身于山东县城的讲师们,开场白常常是讲讲自己的出身,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拉近和大家的距离。

  而贴近农民生活、想法的故事才能吸引人,宋立林回忆说,有次讲的是孝,他就讲了老人自杀率高的问题,举例说有的老人一边喝农药,一边给自己烧纸,怕死了以后没人给烧纸,现场有老人听着就哭了。村里没有大事,孝悌是农村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李学欣在峪西村讲课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强调着儿媳妇要孝敬公公婆婆,公公婆婆也要尊重儿媳妇的话语。

  而另一边的玉米场上,早早离场的三位妇女一边收拾玉米,一边自己聊开了,“老师说的是普通话,讲得又太快,我们也听不太懂,前一段时间有个唱戏的唱的也是孝敬,就挺好的”。

  李学欣表示,她不祈求村民上几次课就有什么明显的改变,一次能听进去一句话,她就满足了。

  讲完课,一个穿着拖鞋、带着马扎的老人走到李学欣身边,拍着她的肩膀说:“闺女再来啊。”虽然说不出哪里讲得好,但叼着烟的老人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讲得不孬。”

  李学欣一边重重地点点头,一边轻轻地说,这就行。

  在村里,对儒学课堂最感兴趣的就是老人,作为旅游乡镇的石门山镇周家庄村,已经上过4次儒学课,村里的老人开始盼着讲师的到来,越是年龄大的人越喜欢。老师晚上讲完课,第二天村民坐在一起也会讨论哪个老师讲得好,哪个老师讲的听不懂。

[1] [2] [下一页]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