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山东运河又称泉河 系设置闸坝最多河段

A-A+2014年6月23日07:36齐鲁晚报评论

  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曾按地理位置被分为七段,其中鲁运河即明清时期的会通河,北起冀鲁边界的临清,南至鲁苏之交的台儿庄,因纵贯山东省境内,所以叫做鲁运河或称山东运河。山东运河是古代大运河“弃弓走弦”的关键一环,也是确保京杭大运河水道顺利通航的重要河段。1855年黄河改道北移,京杭大运河遂全线断航,山东运河也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近日,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古老的山东运河又展现出新的魅力和价值——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基本上是沿着京杭运河山东段建设的,很多河段就借用了山东运河故道。历史上的山东运河主要是人工河,沿河地势崎岖,且水源的大部分来自省内泉水,因此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中汇集泉水最多、河工设施最为密集、河工技术含量最高的运河河段。

  水源主要由泉水汇成,故山东运河又被称为泉河

  山东地质构造复杂,为各种类型泉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古代鲁中山区丰富而茂盛的泉脉,正好为贯穿此地的京杭运河提供了水源。由于泉水事关漕运生命,泉夫就成为历代政府河道管理中最重要的夫役之一。泉夫的职责主要是疏浚泉源和泉道,其次是栽种泉道两岸之柳树,遮蔽泉水,使泉水不易蒸发。据明人王琼《漕河图志》记载,会通河沿线十四个州县仅泉夫就有2632名,管理泉夫的吏员则达98名。

  山东境内作为运河水源的泉水究竟有多少呢?明清之际的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会通河过山东为府者三,为县者六。由鱼台至临清,得洸、汶、泗、沂四水,其泉百七十余,会于四水。”顾氏所记应为十分保守的数字。《明史·河渠志》所记泉数为311个,《大清会典》所记泉数为425个,而清人陆耀的《山东运河备览》所记泉数则为427个,其中,由汶河入运者244泉,由泗、沂等河入运者128泉,由洸河等入运者21泉。可见,汶、泗等河所汇泉水成为山东运河补给的主流。由于山东段运河水源主要由众泉水汇成,故山东运河又被称为泉河。

  设置闸坝最多,山东运河又被称为闸河、闸漕

  山东中部以丘陵地为主,由于复杂地势而产生的水位差,是制约大运河顺利通航的一大难题。从南旺湖以北至临清300里,地降90尺,南汪湖以南至夏镇镇口290里,地降116尺。可见以南旺为中心的会通河南北落差之大。为了让上坡或下坡局部河段保持足够的水位,古人在河上设置了一系列的跨河闸(又称节制闸),通过前后相邻两闸的蓄水或放水,分段节水,按时启闭,让行船一节节地“爬坡”和“下坡”。据史料记载,元代开凿会通河时曾在河上修筑河闸31座,每座闸都由专设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后来,明代重新疏浚会通河,除修复旧闸外,还根据需要添置新闸。据《山东运河备览》统计,明清会通河在临清至徐州段有闸50座,河闸之密集程度可见一斑。作为京杭大运河上设置闸坝最多的河段,山东运河又被称为闸河、闸漕等。

  会通河上密布的河闸在保障船只通航的同时,也成为京杭大运河航运中的一大瓶颈。因为河闸蓄水放水需要时间,而且每闸开通后允许通过的船只数量很少,大批的船只不得不在后面等待。明清政府还对船只过闸作出了皇家或官府优先的规定,首先要保障运送皇家物资的贡船通过,其次是官府公差船及运粮船,只有这些官船全部通过之后才允许民船过闸。即便是官船过闸,也需按顺序分批依次进行,因此,船只待闸便成为明清山东运河上一道颇显无奈的景观。明人李流芳《闸河舟中戏效长庆体》一诗就颇能表达当时的河闸状况及过往船只待闸的无奈:“一闸走一日,守闸如守鬼。下水顾其前,上水顾其尾。“

  布衣白英“开汶济运”,被毛泽东称为“农民水利专家”

  由于会通河穿过山东丘陵西侧,地势中间高两端低,其中汶上的南旺镇是会通河地势最高处,也是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制高点,被称作“运河水脊”。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就因为没找准这一水脊而无法科学分配会通河水量,致使贯通后的京杭大运河航运不畅。

  明朝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礼督理重开会通河,为了解决会通河水源问题,他遍访民间高人,终于在汶上遇见一位名叫白英的布衣老人。白英熟悉家乡的地形,提出“开汶济运”的方案,即在东平州60里的汶河上修建戴村坝,同时在戴村附近开汶渠(小汶河)90里至南旺,将汶河之水引向运河,小汶河在南旺与运河呈“丁”字相交。为使入运汶水按照实际需要而南北不等量分流,在运河西岸正对小汶河入口处,筑砌了一道近300米的石护坡,以抵挡汶水的冲击。在河底部设了一个石拨,由石拨将流入运河的汶水分流南北。改变石拨的形状、角度和位置,即可改变南北流水量的比例。古籍记载是:“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民间则俗称其为“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成化年间,治河官员又在分水口南北五里处分别建了南北水闸(即柳林闸和十里闸),通过定时启闭南北水闸以控制南北分流的水量,使南北分水更加达到了“水随人意”的目的。南旺分水工程成功地解决了运河通过“水脊”部位的水源,保证了京杭大运河四百多年的畅通,是一项可与都江堰媲美的杰出水利工程。因此,上到帝王,下到民间,都对白英和宋礼的贡献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在南旺陆续修建了以分水龙王庙为代表的建筑群对他们进行奉祀和纪念。万历年间的工部主事胡缵曾在其《白英老人祠记》中赞颂白英曰:“天下无二老,泉河第一功”。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为该建筑群留诗题词,其中《庚戌季春中浣谒分水龙王庙》一诗曰:“天然因地利,神贶籍人工。昔弱今流壮,蒙休感莫穷。”毛泽东在了解南旺分水工程时,也曾发出由衷的赞叹,称赞白英是“农民水利专家”。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