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尼山圣源书院学者:一群背着干粮给孔子打工的人

A-A+2014年6月20日07:46大众日报评论

  陈洪夫说,以书院为平台,让学者直通乡村,可谓“蓄谋已久”。扎根乡土,服务乡亲,是尼山圣源书院创办之初就有的想法。

  重建乡村儒学,学者们从孝道入手。2013年1月16日,第一堂课在尼山圣源书院二楼开讲,公开面向北东野村村民,来听课者完全出于自愿。北东野村有320多户居民,1100多人口,是个大村。村支书庞德海快人快语,最开始,他不相信村民能教好:

  “村子里不孝打老人的、骂街的、乱扔垃圾的、偷东西的常有。村民们不少只有小学文化,他们那思想,就像个大石头、大冰块,撬不动,化不开!老师们来讲课是好事,但他们没吃过肉包子,哪知道肉包子香!”

  虽然有几分怀疑,开始讲课前,庞德海一早就在大喇叭里喊。

  在书院里等待的赵法生、陈洪夫、金英涛等人,心中没有把握,多少人能来听课?未成想,会议室很快坐满了村民。孝顺的村民来了,不是特别孝顺的,抱着孩子也来了——无论如何,他们真心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够孝顺自己。

  孔子的教诲发自人心、合乎人性,儒家文化的生命力正潜藏此中。赵法生讲课不端架子,热情澎湃,他站在村民中间,从古讲到今,从远讲到近,结合身边事,把传统道德的养分重新灌入村民心田。他给来听课的孩子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每天要帮助长辈做一件事,搬搬凳子,叠叠被子,或者倒一杯水。讲到《弟子规》中的“入则孝”时,好几位老人听着听着,不知不觉掉下泪来,有的回家后还在哭……

  开放的乡村讲堂,吸引了大人、小孩儿、老人同堂聆听,每次都能聚集百人左右。日常生活一点一滴,一举一动的变化,影响着山乡人家。61岁的冯会荣说,专家的课她一堂也没落下。听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孝顺父母,全家人都受益。她说,现在吃饭时,如果她还在外面干活,才两岁的外甥女会说:等等姥姥一块吃!老太太咯咯直笑。

  为了丰富课堂,赵法生自编教材,自掏腰包,印了2000本《弟子规》,随后,圣水峪镇政府又出资加印了一万本。乡村儒学课堂陆续向村民们讲授了《论语》、《弟子规》、《孝经》等文化经典,每月两次授课,农忙时也有间隔,至今已经讲了28次课。

  6月14日,34岁的庞玉海和女儿一起来听课,他听得非常用心,但女儿有些淘气,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他一把拉过女儿,将她强按在座位上。正在授课的汤笑老师看到后,对他说:“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不要这么粗暴啊。”

  汤笑用泗水话讲课,家庭教育要爱而不溺、言正行端、内紧外松、富门寒养……原本文绉绉的词,经他结合事例一说,格外生动。庞玉海有些不好意思,将女儿抱在怀中,爷俩一直听到下课。

  村里看得见的变化

  乡村儒学建设试验最初在北东野村一个点展开。圣水峪镇的80后乡镇干部颜磊,一直参与着乡村儒学课堂的组织联络。她很快发现,来听课的不仅有邻村的村民,甚至还有人专程从泗水县城赶了过来。

  今年2月22日,小官庄的村支书汤金金带着十几个村民,一起去北东野村的儒学讲堂听课。同去的朱敏听完后,激动不已。她今年36岁,丈夫在青岛船厂打工,自己在家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小官庄,她马上打电话给圣水峪镇领导干部,问:为什么俺村不能也建个讲堂,把教授也请到俺村里来?孩儿他爹出门前,嘱咐她在家要让两个孩子学好。

  4月份,一间新的平房就在她家对面的村活动中心盖起来了。

  汤金金对在本村建乡村儒学讲堂这件事很积极。为了快点建好讲堂,他自己垫付了建筑材料款。他说:“建一个儒学讲堂,这比修个桥、修个路,更是民心工程。”原本在电视上、大学里才能见到的专家学者,如今就出现在村头的活动中心。这在小官庄村引起了很大震动。

  6月13日夜,汤金金跑到书院,要请第二天来村讲课的老师吃饭。问他为什么,他说,讲了还不到三个月时间,村里已经有了变化——原来互不搭理的邻居,一起上过课之后互相说话了;大人教育小孩,不再张口就骂脏字了;就连村委到户里去调解矛盾,工作都比以前更好开展了。

  如果传统文化是一股清泉,以尼山圣源书院为泉眼,汩汩清流正在干涸已久的山乡漾开。从最初的一个点,到三个村子,再到今天六个村子两个学校共八个试点,乡村儒学讲堂的影响在扩大。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老师张颖欣,受父亲的影响走进乡村儒学讲堂。她不想只是坐在书斋里写写文章,她要走进村庄,实打实地做点事。

  6月14日上午10点,她来到小城村小学。看到张老师的车开过来,人们纷纷站起身,随着车来到校园内。原定讲课的教室有点小,于是一百多号人搬着凳子,聚到操场上听讲。

  孔为峰是曲阜市实验小学德育主任,因是孔子后人,他对于乡村儒学建设多了一份热情,每每从曲阜自驾赶来上课,油费都是自掏腰包。在椿树沟村,他正讲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在座的一位妇女忽然痛哭起来。她嫁到这个村后,很久没见到自己的爹妈,想起他们潸然泪下。

  因为乡村儒学建设走到一起的学者,不为名利,各施所长。《幸福》杂志资深编辑王连启和赵法生是30多年的朋友,他提到,而今中国农村的自杀率高得惊人,中年妇女上要侍奉老人,下要照顾子女,有的还要下地干活或外出打工,生活压力重大,她们当中喝药自杀的特别多。在乡村儒学讲堂上,王连启和村民面对面谈心理保健的重要,他庆幸找到了这样一条学以致用的通路。

  村民们聆听着学者带来的“金声玉振”,学者们也被眼前景象所感动。一次颜炳罡讲孝道礼节,一位80多岁的老人本来坐在第一排,越听越激动,竟起身坐到第一排的前面,过了一会儿,又直接走向讲台。颜炳罡说,老人家,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就讲出来吧。老人答:你讲的,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今天,能听到这些道理,我很满足,很感激。

  颜炳罡曾邀请台湾佛光大学教授谢大宁同往乡村儒学讲堂。这位著名学者看到扶老携幼、妇孺同堂听课的场景,十分激动。“一村既毕,又至一村,前歌后答,弦诵之声洋洋然也。”他仿佛看到了明朝儒学讲会的盛况,看到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情景的重新浮现。

  为往圣者继绝学

  上完课,义务讲师们回到书院吃午餐。四个素菜一个荤菜,外加一盆玉米粥,简单的午餐期间,各位志愿者交流着在乡村授课的体会。除了专家学者,还有泗水县老年大学的表演队、山东大学的在校研究生、县和乡镇的公务员,他们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付出劳动不额外取分文。

  餐后,记者遇见了在书院闲庭信步的王殿卿。他是当今中华美德教育专家,也是尼山圣源书院最早的发起人之一。

  “我有一个心愿,在孔夫子的故乡能恢复原来好的传统,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能遵循孔子倡导的传统礼仪。”王殿卿说。

  “儒学在乡村绝了这么久,我觉得就从这儿开始吧。”王殿卿指了指脚下。“我很欣慰的是,我们书院的学者能塌下心来,弯下身子,实实在在地为传播儒学、传承传统文化尽力。”

  他顿了一顿:“当今,能把根扎到农村的学者太稀缺了。这是当代知识分子应走的路。”

  有一个场面让这些志愿者们难忘——在最早开始乡村儒学试验的北东野村,学习《弟子规》半年后,为了检验学习成绩,组织过一场村民背诵比赛。比赛分为老年组、中年组和少年组,参加者从4岁的孩童到85岁的老人皆有。结果三个组背诵之后,一对刚结婚不久的青年夫妇,主动要求上台合背《弟子规》。原来他们两个多次前来听讲,早已将《弟子规》全文背过了。这对恩爱小夫妻流畅的背诵,引起了乡亲们的阵阵掌声,也点燃了大家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要求上台背诵,使得整个比赛结束时间一再推迟。

  在颁发学习积极分子奖时,发生了一个意外插曲。主持人念了五个积极分子的名字,结果走上来六个人领奖,原来村里两个大娘的名字重复。活动结束之后,村民们不干了,纷纷质问:她怎么也成了模范?并要求将奖品收回。

  原来,这两位重名的大娘,一位确实是孝道模范,另一位则碰巧是不孝的代表。后者不但不赡养公婆,甚至连自己的公爹去世都不出来送殡,在村里“知名度”很高。学者们经过商量,最终没有将错发的奖品收回,希望这个错发的奖品能够歪打正着,敲开一个曾经不孝的心灵。

  经过一年半的试验,北东野村的村风民风明显改善。

  村支书庞德海看到,以前有打架骂街的,现在没有了,不孝敬老人的人变少了,因为不孝会被别人笑话。“秋里忙”(挖别人家地瓜、花生)现象,在村里看不到了。

  “村民们的思想就像一个大石头,但是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撬它,我们书院的乡村儒学建设也在撬它。现在,大石头开始被慢慢撬动了!”庞德海说,教育人是一个慢工细活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专家们讲完课,走了之后,村民们一言一行真的发生了变化。他们虽然还说不清什么叫价值观,但有种感觉,传统的味儿回来了,人心变暖了。

[上一页] [1] [2]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