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揭秘济南轨道交通筹建26年 为保泉水一波三折

A-A+2014年5月7日08:08舜网-济南时报评论

  原标题:揭秘济南轨道交通筹建26年 当轨道交通邂逅泉水

泉水泉水

  济南以泉水而驰名中外,泉城人把泉涌当作城市发展的动力,视泉水为济南的市魂。城市发展、区域扩大、道路更堵,轨道交通是世界范围内一场现代文明的探索,济南也不例外。当轨道交通邂逅泉水,成了现代文明与城市之魂传承的碰撞。

  目前,将有望成为济南首条轨道交通线路的R1线初勘探已结束,在数据整理、分析后,再进行二次精细勘探,为在保泉基础上进行的线路设计提供更准确数据。事实上,从1988年至今共26年的时间里,开往泉城的轨道交通,在保泉的争论中遭遇着“一波三折”。本报记者带您一起,沿着历史的脉络去探访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邂逅的历程,感受城市发展脉搏。

  济南提出尝试轨道交通

  济南对轨道交通的探索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

  1988年,济南进行了历史第一次居民出行调查。尽管这次调查并不是为了轨道交通,却对济南开始选择轨道交通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根据那次调查数据,济南市区道路通行能力低,公交车速高峰期仅7—8公里/小时,缺少大容量公共交通设备,仅靠无轨电车、汽车无法解决高断面客流大的问题。治“堵”的概念在那时也有体现,只不过带来“堵”的不是机动车,而是街头汹涌出现的自行车。

  由于当时公交不能满足出行需求,市区自行车出行量大幅上升,比重占63.8%,乘公交车与骑自行车出行比例仅为1:10。这种出行结构,造成市区东西向高峰小时自行车流量大,也影响着机动车的运行。

  如何提升运力,缓解公共交通的“乘车难”?大家想到了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几名曾参与当时工作的人告诉记者,时任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的周长荣是济南最早一批提出尝试轨道交通的人。

  当时,北京、上海、广州等也面临着城市发展中的新课题,探索着轨道交通建设。这种选择在国家层面也有所体现。

  1984年初,我国城市建设技术政策中明确规定,“在有条件大城市,尤其特大城市要发展快速轨道交通”。1985年4月,城建部在给国务院《关于改革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目前,大城市靠现有公共汽车、电车和有限的路面难根本解决‘乘车难’问题,必须‘上天入地’,把发展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提到日程上来。”国务院以国发【1985】59号文件向全国批复了这份报告,提出“从长远看,在一些大城市要考虑发展快速轨道交通和地下交通,以缓和地面交通的紧张状况”。

  1991年8月,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向市建委递交了《关于高架轻轨客运系统调研立项的请示》,称拟成立3—5人专门调研班子,“在八五期间,完成高架轻轨客运系统情况调研,进行建设前可行性研究,为建轻轨打下基础”。

  在济南是否应尝试轨道交通?到底该“上天”还是“入地”?对于这些话题的讨论,当时还停留在小范围内,许多人并不知道济南有了想要建设轨道交通的想法。

  那几年,从政府、专家到市民百姓,更多目光正聚焦在关乎泉城命脉的事儿上——— 保泉。

  为保泉,最早避开地铁想选高架轻轨

  趵突泉喷涌壮观、黑虎泉气势磅礴、珍珠泉珍珠串串、五龙潭清澈如镜……济南城区有四大泉群,大小泉水108处,得名泉城。

  可因为降水量少及开采量大,趵突泉1972年出现枯季断流。1981年3月至1982年9月,趵突泉、黑虎泉持续18个月无泉水涌出。

  1981年5月1日,在济南视察的胡耀邦得知名泉断流的消息,指示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泉城风貌。他询问相关负责人:“经过一年努力能否恢复正常喷涌?”回答是:“无法做到。”“两年行不行?”有人回答:“难以做到。”“三年总算可以了吧!”对于去趵突泉看看的邀请,胡耀邦说:“没泉水去看什么呀?等到常年喷涌时,我再来。”

  “三年恢复泉城风貌”,济南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保泉热潮。

  1981、1982年,山东和济南两次邀请全国专家来济南专门研究保泉供水问题。对于如何保泉,专家们说法不一。

  山东省水文局研究员商广宇告诉记者,保泉说法不一,更多是因为对于“泉域边界、泉城地下水源”等问题存在着分歧。会上,山师大地理系副教授黄春海提出城区、东郊、西郊为各自独立水文地质单元,也就是所谓的“三碗水”理论。会后,结合“三碗水”观点和专家意见,济南市采取了“采外补内”措施,即在东郊、西郊新建水源地,停采城区地下水的几个水厂,但1982—1985年泉水每年春季依旧断流,1986年春到1987年夏,泉水又出现断流干涸。

  从1982年初至1990年底,以山东地矿局80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为主,对济南保泉供水进行水文地质勘探,认为“济南泉域边界东到东梧断裂,西到马山断裂,南到齐长城岭,北到济南火成岩体”,这是“一碗水”的雏形。

  1985年,当时还是801队技术人员的商广宇则提出,济西地下水独立于济南泉域,应“停东采西”,这是“两碗水”的萌芽。

  1986年底,济南市供水又告急。1989年7月,济南召开灵岩寺会议,再次研讨“保泉供水”,“引黄派”声音占主流。1990年6月2日,城区地下水位降至20.82米的历史最低纪录,保泉依旧迫在眉睫。

  泉是济南魂。根据济南地质结构特点和保护泉城水脉,同时考虑地铁造价贵、技术复杂、施工周期过长,济南避开地铁,想要选择高架轻轨。

  记者从一份1991年9月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有关轻轨交通初步设想的材料中看到,根据初步意见,建议建高架轻轨客运系统。线路走向初步拟定为东西向,近期由段店至解放桥。

  济南首个轨道建设机构两年就解散

  1992年,市建委批准立项进行济南高架轻轨快速客运交通(简称轻轨)的调研。1993年左右,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成立了轻轨工程筹建处,这也是济南历史上第一个为轨道交通设置的机构,人员是从该局不同部门借调而来。

  “我们那时去法国考察过地铁系统,了解了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建地铁和大连、长春等地轻轨交通工程情况,与西班牙、美国等客商进行了技术交流,并想把轻轨工程作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一位曾在轻轨工程筹建处工作过的人员介绍。

  一份1994年《关于建设轻轨客运交通工程的调研报告》中提到,根据客流等考虑先以能贯穿市立五院、火车站、大观园、解放桥等点,采取分期规划分布建设的方法。近期为2000年,规划由段店至济钢;远期为2010年,规划由工业园经段店、济钢至临港区。由于线路是经过市区繁华地区和泉城水位较高的情况,一期工程全线均采用高架。

  包括济南在内,当时全国不少城市在尝试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但由于有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很大盲目性。

  针对工程造价高、设备大量引进、城市地铁每公里造价1亿美元左右等诸多问题,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60号文件通知,除上海地铁二号线项目外,所有地铁项目一律暂停审批;对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已批准立项和原则同意建设的天津、青岛、南京等城市的地铁项目和沈阳轻轨项目要停止对外签约,国家计委要暂停审批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

  之后近3年,国家没有审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在这种大背景下,甚至还没来得及正式露面的济南轻轨建设也不了了之,进入停顿状态。1995年左右,存在了才两年的轻轨工程筹建办悄悄解散,几名工作人员又回到原来工作岗位或外派其他岗位。

  济南重新启动轨道交通建设

  尽管还没来得及发展便“流产”,但济南的轨道交通梦一直没熄灭。

  1997年底开始,国家计委研究城市轨道设备国产化实施方案,于1998年批复3个项目立项,这也标志着国家层面轨道交通项目又开始启动。

[1] [2] [3] [下一页]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