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淄博淄川喧闹的市区,在曲径通幽之处,小桥流水,炊烟袅袅,鸡犬相闻,阳光散落在小院里,几位老人坐在椅子上,聊着天晒着太阳,身后的一盆花在深冬季节依然绽放。院子里有一座三层小楼,楼里传来歌声,“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推门进去,一个穿着大红棉袄的姑娘拿着一把七彩雨伞手舞足蹈,十几个老人围着她,笑声阵阵。姑娘名叫黄静,2年前,她放弃省城待遇优厚的工作,自筹40万资金,创办了“以医代养”的新型老年公寓,她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小丑,刻意地逗他们开心,但他们开心,我就开心” 。
放弃高薪,探索以医代养新模式
黄静,2004年从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济南军区总医院成为一名临床医师,2006年她又进入山东协和学院,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工作安稳,待遇优厚。回忆起创办老年公寓的初衷:“六年前,妈妈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顾,爸爸出差在外,当时,我女儿只有六个月,那段日子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分身乏术的滋味。”这让黄静想到了父母养老的问题。几经思量,她决定自己办一家养老院,这样,她的医学特长和养老护理特长便都能发挥出来,也能给家乡做一份贡献。
打定主意后,黄静开始着手准备,困难重重,四处碰壁,最难的还是资金问题。没有多少存款的黄静开始到处借钱,“从最亲的人开始借起,我觉得那些跟我关系很好的哥哥姐姐们肯定会帮我的,没想到我跟他们说了这个事情之后,根本没有人赞成,就连父母也不支持,”黄静缓缓地说,“当时是真的没想到” 。然而,黄静并不怨恨他们,她知道,对自己的疼惜是亲戚朋友反对的重要原因。大家一千两千的凑,老年公寓终于开起来了。“养老真的是一个非常累的工作,现在也只能维持收支平衡,”黄静说。
除了资金,人脉关系也需要处处打通。黄静虽是淄川人,但是离家已久,对当地很不熟悉。养老院筹备之时,黄静准备了齐全的资料跑到民政局,得到的回复是需要镇上盖个章,这个章,把黄静难住了。镇领导迟迟不肯盖,原因是镇上有公办的敬老院。民营养老院在政策上受到排挤,“不管用什么方式,怎么求也不行,就是不给盖”。直到现在,黄静谈起这段经历,仍是一脸无奈。“我放弃了那么好的工作,来做这个事情,怎么就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黄静心里非常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