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初稿出炉
中国文化报讯 由山东省文化厅委托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编制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初稿已于8月中旬出炉,下一步将组织内部评审并作进一步完善修改。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昝胜锋博士表示,摒弃“单兵作战”、改为协同发展,是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各地调研,准确把握情况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于今年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具体是指以山东省会济南为核心,与泰安、淄博、莱芜、滨州、德州、聊城6市组成的“1+6”都市圈区域。经济圈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位于山东省东西两大片区的中间地带,区位优势明显。今年3月27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前期调研论证会在潍坊举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4月1日起,《发展规划》编制组启程赴济南、泰安、莱芜、淄博、滨州、德州、聊城等市,开展了为期4周的文化产业调研工作。
谈及《发展规划》编制必要性,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发展规划》编制指导委员会主任徐向红认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资源丰富,是文化齐鲁、创意山东的典型代表。“但是这个经济圈里的文化产业存在提升空间,特别是在‘蓝’‘黄’战略协同推进的同时,依托济南的区位优势,对文化产业项目、政策协同及区域协同推进,需要通过编制《发展规划》进行进一步提升。”徐向红说。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蹒跚起步、快速发展、初具规模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昝胜锋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的发展优势,带动周边区域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建设有机联系城市共同体,形成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标识和文化品牌,成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各地市发展文化产业共同面临的战略命题。
亮点频出,梳理发展优势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都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倘若融合并加以总结梳理,各地完全可以互补发展。”昝胜锋说,部分地区将文化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在微观县域经济发展层面还出现了诸多局部文化空间整合的成功经验。
以泰安市为例。这个因泰山得名的城市,围绕“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依托泰山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高地。当地统筹打造文化产业格局,将厚重的泰山文化资源与新兴的文化产业有机融合,通过文化产业项目的聚集,做活了“大泰山”的文章。“泰安最大的优势是泰山,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泰安市抓住这一优势,致力于把泰山的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历史文化名城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昝胜锋在分析“泰安经验”时指出,通过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泰安市形成了动静结合、山水互动的文化产业格局。与泰山的静态、传统相比,当地亚龙湾水上世界、天颐湖、天乐城等项目是动态的、现代的,二者相得益彰,放大了泰安的吸引力。昝胜锋说,正是依托独一无二的泰山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文化,泰安市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有交通资源、文化资源、省会资源和良好发展机遇4大优势。”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发展规划》编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国琳认为,经济圈内海陆空交通便利,文化资源丰富,济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山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支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其文化产业发展,这些都为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规模受限,建议协调推进
通过调研,《发展规划》编制组发现:尽管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有诸多优势,但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产业规模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低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省会城市群内各地市经济发展不平衡,除济南、淄博外,其他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内排名比较靠后。”昝胜锋说,省会城市群文化产业的发展虽已形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文博会展、动漫游戏、文化演艺等行业部门,但总体而言,产业规模较小,缺乏行业领军式企业、集团,缺乏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昝胜锋建议,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若想实现持续发展,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完善投融资体系。昝胜锋说,目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联合起来,通过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将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群产业升级调整结合起来;积极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
同时,昝胜锋还认为,当地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善政策法规,培养吸引创新人才,建立创新网络体系,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以实现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