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社会>正文

山东援藏农民夫妻坚守14年 带出西藏最大蔬菜生产县

A-A+2014年8月21日10:47大众日报评论

  编者按: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作出对口支援西藏重大战略决策20周年,也是山东对口援藏20周年。20周年来,鲁藏一家,兄弟同心,一起为建设美丽富饶新西藏吃苦流汗,受援地日喀则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8月6日至11日,本报记者随山东对口支援办的同志奔赴日喀则,与山东援藏干部一起看项目,进藏家,记下所见所闻,形成这组报道,敬请关注。

  □ 本 报 记 者 李剑桥

  本报通讯员 李景勇

  乍一见到张际明,已看不出他是藏族还是汉族。脸庞又黑又红,已与地地道道的藏族汉子无二。

  援藏干部极力向记者推荐张际明,“你一定要采访他,他在西藏种菜种了14年!可不容易了!”

  让记者吃惊的是,夫妻俩指导创建的白朗县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现代化程度一点不比内地差。走进长长的挂满南瓜、丝瓜、西红柿等蔬菜的观光长廊,就像走进寿光蔬菜博览会。这可是在西藏,在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

  在蔬菜大棚旁的会客室里,张际明和妻子韩作英热情招呼山东老乡品尝他们种植的各类水果,就像在展示他们14年来的劳动成果。

  14年前,济南历城区唐王镇的张际明夫妇怀着教藏族同胞种菜的淳朴愿望来到雪域高原。5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用坚守诠释了山东援藏精神。

  说起能在白朗县一待就是14年,张际明坦言,当初他也没有想到。2000年,第二批济南援藏干部找到历城区唐王镇东张村的村干部,希望能找一批技术员到白朗县帮助发展蔬菜生产。“村支书找到了我,说那里海拔高,种植蔬菜需要懂技术的人才,希望我去试试。”张际明说。

  夫妻两人就这样来到了白朗县,成为了山东援藏大军中的一分子。尽管之前已经作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当地的工作生活条件还是让初来乍到的张际明夫妇吃了一惊。“刚来的第一年,我们晚上都是用蜡烛照明。”韩作英对此印象深刻,“当时的蔬菜品种极为匮乏,只有藏萝卜和藏土豆等很少的蔬菜。”在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上劳作,高原反应是首当其冲的考验。“那个时候骑着自行车下乡,15公里的路骑了两个多小时,稍微运动强烈些,身体就吃不消。”不过,“现在一点事也没有了”。

  后来,张际明夫妇俩成了白朗县甚至日喀则地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家,许多藏族同胞在他手把手的教导下,从对种菜一无所知到成为种菜能手。“现在我的一些徒弟都在外地成了师傅,挣钱比我都多!”张际明很自豪。

  在藏族徒弟眼中,张际明是个了不起的人,啥都会。在黄瓜大棚里,记者遇到他的徒弟拉巴,十分憨厚。“师傅怎么样?”“对我们可好了,像家人一样。”“跟师傅多少年了?”“好多年了。有事没事我们都喜欢跟师傅在一起。”

  在他们的传帮带下,全县3200户掌握了多种内地蔬菜种植技能。看着自己教的藏族徒弟种上经过改良的蔬菜发家致富,张际明很欣慰,自己十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14年中,与张际明同批来白朗县的蔬菜种植技术员都先后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唯独夫妇二人选择了坚守。这段难忘的援藏岁月,也成为他们夫唱妇随、患难与共的最好见证。

  14年前,儿子只有14岁,如今,他们的儿子已经28岁,在济钢工作。为了弥补对儿子的亏欠,他们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一辆车。韩作英还悄悄为儿子备下了结婚礼物,一幅长达3米的藏族风光十字绣,这是她一针一线亲手绣了一年的得意之作。

  14年前,张际明夫妇建起白朗县第一个蔬菜大棚。如今全县已有5367个大棚。白朗县成为自治区最大的高原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享有“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誉。除了常见的黄瓜、青椒、西胡、西红柿外,还引进了山东的鲍芹、草莓、油桃等高原上少见的蔬菜和水果品种。目前蔬菜水果品种已近100个。

  援藏干部、白朗县委书记翟军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2个蔬菜示范基地,20个蔬菜种植专业村,年产蔬菜量达到5600万斤。蔬菜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蔬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19%。

  白朗县蔬菜的大面积种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其他县的积极性,仅日喀则地区,就有江孜、萨迦、拉孜等10个县、2万多户农民种植蔬菜大棚,蔬菜产业成为日喀则地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了让“白朗蔬菜”叫响高原,翟军表示,白朗县将打造一个拥有蔬菜大棚600座,集观光、采摘、培训、示范、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西藏蔬菜产业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蔬菜大棚数量达到1万个,年产蔬菜8000万斤,蔬菜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0% ,白朗蔬菜在日喀则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40%。届时,白朗将成为整个西藏地区的蔬菜观光和供应基地。

  这一切,都不能忘记张际明夫妇。

  ■资料

  20年,380名山东干部援藏

  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共68人,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白朗县、昂仁县、聂拉木县、南木林县等5个县(市),以及地直20个部门(单位)。

  自1994年山东开展援藏工作以来,到目前已有380人参与。历批援藏干部为西藏特别是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第七批援藏工作要点,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一个原则、整合两种资源、突出四大重点、强化五项保障”的三年援藏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即在抓好稳定工作的基础上,接续历批援藏基础,通过三年不懈努力,推动山东援建日喀则地区各项工作特别是受援县市进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握一个原则,即立足基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实现科学援藏、务实援藏、安全援藏、和谐援藏;整合两种资源,即充分发挥资金投入在对口援建中的先导和带动作用,整合政府性资金和社会性资金两种资源,加大对相关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推动受援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突出四大重点,即着力推进特色产业、村镇建设、教育培训、城市发展等四项重点工作;强化五项保障,即抓住中心组自身建设这个关键,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作风建设、纪律管理、关心关爱、体制机制等五方面工作,为做好援藏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对需要实施的各类项目逐一进行梳理,并结合“十二五”对口援藏经济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和地区、对口支援县(市)项目提报情况,对项目建设进行了研究,并率先在地区对口援建4省市中开工项目,受到了地委、行署的积极评价。其中,白朗县市政道路改扩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年楚河橡胶坝等重点项目也将于近日开工建设。目前,各县(市)已初步对接项目103个,明年的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也有序展开。(李剑桥 整理)

  编后:

  坚守,是一种精神。

  对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来说,出差或旅游到高原,只是生命中的一种体验,郑钧式“回到拉萨”的那种激动。

  但对于张际明夫妇来说,长年的坚守,为了哪般?

  身为农民的他们,不像干部援藏能收获一定的功名,只能通过技术服务获得所需的报酬,通过带领徒弟们发家致富、让“白朗蔬菜”叫响高原收获的骄傲自豪,得以慰藉。但正是这种所需所图,他们身上真正闪耀着山东援藏的精神:为了高原,坚守!

  而坚守的背后却是对家人的亏欠。长期不在儿子身边,夫妻俩只能用物质补贴,用3米长的藏绣埋藏十几年的亏欠。幸运的是,他们是两个人,夫妻,夫唱妇随。

  这种精神值得尊重,更值得学习,也值得反思,援藏的那些普通人,更需要关注。这种关注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得需要精神上关心。就如记者采访时,援藏干部的极力推荐,还有形成的文字,这些都能作为激励他们的精神财富,得以让援藏精神广散开来。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