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社会>正文

济空机械师保障安全飞行3400余架次 屡拒高薪

A-A+2014年8月1日10:31齐鲁网评论

  齐鲁网7月31日讯(记者 于鹏 实习记者 刘自锐 通讯员 纪华荣 郝茂金)盛夏时节,鲁中某机场烈日高照,战机轰鸣,济空航空兵某团飞行训练现场一派蒸腾。“飞行员同志,飞机准备完毕,请您接收!”4名飞行员整齐列队,走向战机,机械师们在交接飞机时,报告词喊得最响亮的一名小个子士官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赵汉涛,济空航空兵某团代理机械师,一个在航空机务保障一线工作了24年的机务老兵,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空军优秀士官标兵,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

  在这个岗位上,他先后维护过4种机型,安全保障飞行3400余架次、2450多小时,没有发生过任何差错,以实际行动为战鹰保驾护航,书写了一个兵的传奇,人称“战鹰守护神”。

  "我个子不高队列站排尾,但学习上决不能当矮子!"

  1990年,只有初中文化学历的赵汉涛,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机务学兵。

  “机务是干啥的?”赵汉涛问。“维护飞机的。”老兵说。

  面对枯燥难懂的专业理论,看见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和纵横交错的油气管路,让赵汉涛感到心里发怵,寝食难安。第一次基本理论考试,他就亮了“红灯”,排名全队垫底。

  看着糟糕的成绩,赵汉涛的犟劲上来了:我个子不高队列站排尾,但学习上决不能当矮子!为迎头赶上,他给自己定下“三个不”:不打牌、不闲聊、不看电视。每天只睡6个小时,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和背记专业知识,渐渐地把机务维护基本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在实际操作带教中,他对师傅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用心体会,一有空就围着师傅问这问那。

  有志者事竟成。凭着这股钻劲,不到一年的时间,赵汉涛就成了同批毕业学员中第一个放单(指可独立进行作业)的机械师,成了中队各个机组争着要的“香饽饽”。担任代理机械师刚满一年,他维护的飞机就被军区空军评为“样板机”。

  1999年9月,赵汉涛首次参加军区空军机务系统岗位练兵比武,就以52秒快速拆装主机轮的成绩,获得外场实际操作第一名、理论考试第三名。

  “咱基础差,如果再不下苦功夫,就会一直走在别人屁股后面。”赵汉涛说。20多年来,赵汉涛始终保持着这种不服输、肯吃苦、敢争先的劲头。他经历过3次改装,每次都是第一个放单。

  10万字学习笔记60篇经验文章,38小时“啃下硬骨头”

  2012年底,团里换装飞机,赵汉涛迎来第4次改装。面对装备升级带来的挑战考验,他又铆足劲先“迈”一步,提前半年就着手找资料、做笔记。就这样,40岁的赵汉涛苦干实干,又成为第一个放单的机械师。

  “当兵不仅要当好兵,更要当排头兵。”工作中赵汉涛挑最硬的骨头啃,别人不愿干的活他抢着干,别人排不了的故障他主动要求上,目的就是练就一身绝活,快速排除飞机故障。

  一次,该团从内地转场到沿海机场驻训,一段时间内机翼油箱不输油的故障经常发生,多次导致飞机提前返航,团里上上下下都很着急,可就是找不到故障原因。

  飞行训练不等人,赵汉涛主动找团领导请缨:“给我3天时间,一定找出故障根源。”一开始,赵汉涛把重点放在输油系统上,可连续检查了38个小时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一阵腥湿的海风刮过,脸上感觉黏黏的,这让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机场环境的改变,会不会对机件产生影响呢?带着这个问号,他赶紧找来资料进行查阅比对,最终查明由于空气湿度大、盐份大,使得机件内部锈蚀、密封性变差,从而导致了故障发生。赵汉涛马上建议改进维护方法,一个影响飞行安全的难题迎刃而解。此后,这类故障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些年,赵汉涛常年铆在机务一线,积累了大量的维护保障经验,撰写了10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60多篇维护经验文章;创新出的两人快速装挂副油箱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保障效益;总结出的刹车系统和减速伞系统的检查与调整方法,有效降低了刹车系统和减速伞系统的故障率;摸索出的更换座舱感温盒后通电检查法,改变了过去必须通过试车才能检查座舱温度的老路子,在部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一丝不苟知责思进成专家,不让飞机带“病”上天

  2010年的一次飞行中,飞机发动机因机件故障突然停车。在被迫跳伞中,为防止发生重大次生灾难,保护前方230米处居民区和夜市群众的生命安全,该团两名飞行员强行改变飞行轨迹,迫使飞机缩短前冲距离,在机场内提前坠毁。后舱飞行员张德山跳伞成功,前舱飞行员冯思广跳伞时,因低于弹射安全包线高度壮烈牺牲。

  “事故发生后,机务大队组织全大队举行了向战机残骸告别仪式。当走近战机残骸的时候,我哭了,因为战友的牺牲,因为战机的坠毁!”赵汉涛亲眼目睹严重飞行事故,惨烈的场面让他对“一手托着国家巨额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安全”这两句话有着更为深切的感悟。

  于是,赵汉涛立志当一名专家型士官,以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把好每一道关口,处处用“完美”这把尺子衡量工作,确保不让飞机带“病”上天,不给飞行员出一个特情。

  和赵汉涛同在一个中队的代理机械师刘利军说:“有一年,我给赵汉涛当机械员,在一次机械日中,我们飞机要更换机轮,机轮拆下后,赵汉涛让我为主轮轴承补油,我拿下轴承一看油还很多,也不脏,当时时间比较紧,我就怕麻烦,没有将轴承内的旧油清洗掉就直接注油,没想到被眼尖的赵汉涛一下子发现了,他立即上来就把我训了一顿:‘工作不能这么干,旧油不清洗干净,你能发现轴承有没有问题吗?万一轴承有裂纹,那将是什么后果?’赵汉涛那着急的眼神,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同样是和赵汉涛在一个中队的特设技师李志强说:“一次大检查中,我作为机组的一名特设员,在做联合收放的准备工作中,我在拆装完仪表板恢复的时候没有把仪表板拧紧,赵汉涛在座舱测量时发现仪表板没拧紧,立即指了出来,我回了一句没事,对测量影响不大时,赵汉涛立马火了,说,机务工作不能有一点马虎,仪表板没拧紧会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赵汉涛当时严肃的神情我至今也没忘。”

  每次进场,赵汉涛总把飞机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铺好脚踏布后才准许人员上飞机,卸下的零部件都要细心包好,唯恐沾上灰尘。按照维护规程,飞机各项性能参数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即可,可他总是把飞机所有技术状态都保持在最佳。减速伞锁钩尾端与止动臂的轨道间隙规定范围为2~6毫米,他每次都反复调整到最佳的4毫米位置;保险丝头规定留3~5个花,他每次都统一保留4个花,并且一定要方向相同、松紧一致,还要点上红漆,便于检查。

  从轻微手感找到重大故障,20年每年获评样板机

  严谨细致的维护作风,不仅在于标准高,更在于能够敏锐洞察细微隐患,绝不给飞行员出一个特情。

  有一年,赵汉涛作为团里派出的技术骨干到工厂接收大修的飞机,发现一架飞机的某项数据仅满足下限要求,当即提出返工。工厂定检车间主任仗着和赵汉涛熟,求情道:“都在允许范围内,你就签字吧。”赵汉涛就是不接茬。不得已,工厂领导又来求情:“老赵,数据调整到最佳值就要返工,现在已经在允许范围内,你就给我们一个面子吧!”赵汉涛一听就怒了:“这个面子我给不起,飞机不会给我面子,飞行员也不会给我面子。”厂方再也不说什么,连夜加班,把数据调整到了最佳值。

  机务一中队副中队长战聿坤说,那年,在检查一架大修出场飞机的过程中,赵汉涛凭经验感到油门手柄运动有轻微卡滞,但地面试车并没有发现异常,机组都认为问题不大,准备收班,赵汉涛愣是犯了倔,非要进一步检查。

  “是不是小题大做啊?”机组其他成员对赵汉涛有些不理解。赵汉涛异常坚定:“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故障概率,一旦发生事故可就是百分之百。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让飞行员担一丝一毫的风险!”

  这一检查不要紧,真的就发现了油门操纵垂直拉杆密封衬套耳环上端松脱的重大故障。后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故障若不被及时发现,极易导致飞行中油门无法操纵引发发动机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赵汉涛因此荣立二等功。

  “从事机务工作20多年,排除大小故障数百起,年年都是样板机,维护的飞机从未出现过人为差错。”谈起赵汉涛,不少飞行员都发出感慨,每当驾驶战鹰巡航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总会想起机务兄弟披星戴月的辛勤付出,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托举起了人民空军翱翔九天的翅膀。团一级飞行员董力彬这样评价机务官兵:只要有他们这个团队在,我们就能更放心地去飞行!

  “左耳听不见了还有右耳”,飞机就像自己的孩子

  1997年8月的一个机械日,为了排除一个疑难故障,赵汉涛在飞机上连续蹲了几个小时。就在他为排除故障而兴奋地站起身时,由于脑部供血不足,眼前一黑摔下了飞机,造成视网膜下出血、脑后枕部水肿,昏迷了一天一夜,5天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29天后,病情稍微好转,赵汉涛就迫不及待要出院。医院坚决不同意,并明确告诉他,即使身体恢复后也不能在高噪音条件下工作。于是,团里便把他安排到质控室。但每当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便在心头翻滚,赵汉涛怎么也坐不住。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赵汉涛重新回到了战鹰身边。

  再次回到外场高噪音的环境中,没几天,赵汉涛就因身体吃不消又住进了医院。这一次,医生严重警告他,要修养半年以上才能康复,并正式给他下了一份以后不能从事机务工作的通知单。25岁的赵汉涛,眼泪唰地一下流了出来。

  可在医院只待了40天,赵汉涛又出了院。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重新拿起了扳手和解刀。

  所有人都为赵汉涛的坚定信念折服了,但命运似乎还要继续考验他对机务工作的这份执著。

  2011年,在一次地面试车检查中,赵汉涛本已受损的左耳在发动机开车的爆音中突然失聪,又一次住进了医院。医生说他需要长期静养,可当时正值新员改装和换季大检查之际,时间紧任务重,机械师又十分紧缺,他心里总放不下任务和飞机,再三提出出院请求,他说:“左耳听不见了,但我右耳还在,只要还能听到一丝声音,我就一直干下去。”

  医生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勉强同意他提前出院。当他再次拿起解刀扳手走向心爱的战机,竟像见到久违的孩子一样亲切。此刻,赵汉涛由衷地感到,自己已经离不开部队、离不开飞机了。

  面对诱惑不为所动,托举战鹰高飞远航

  “干机务这么多年,苦不苦?累不累?烦不烦?”经常有人问赵汉涛。

  “说实在话,这些年来我的确付出了很多,而组织给予我和我在部队收获的却更多,当把付出当成一种快乐、享受其中时,这种幸福自足能瞬间驱走所有疲惫和艰辛,支撑我守着战机一干就是24年。”

  因为心存感恩,当多次面对诱惑,赵汉涛心如磐石地选择了留下2003年,在部队干满12个年头的赵汉涛达到转业条件,一个在地方航空公司当领导的亲戚,知道他修飞机技术好,抛来橄榄枝,被赵汉涛婉言谢绝了。

  2004年,妻子所在衡器公司生产的地磅经常被雷击穿,赵汉涛得知后提出改进地磅底盘材质,使问题得到解决。没曾想,这个点子不仅让公司申请了专利,还让公司老总一眼相中了赵汉涛。他上门许诺,只要脱下军装便让其到公司担任副总,赵汉涛又拒绝了。

  2010年,赵汉涛妹妹心疼年近四十的哥哥还常年在机场风吹日晒,便和丈夫合计安排赵汉涛到丈夫所在的一家大型医院代理药品。这是一份待遇极为优厚的工作,光是一年的提成就抵得过他几年的工资,但赵汉涛还是不为所动。

  这些年,赵汉涛带教出20余名技术骨干,纵然他曾带过的徒弟现在是他的大队长、中队长,他丝毫不以为意,反而认为他们延续了他对机务工作的热爱,他对机务工作的付出无比满足。

  夏夜,天空星光辉映。赵汉涛正带领机组为战机做出动前准备。突然,他发现了座舱下的一小处污渍,于是皱了皱眉头,伸出大拇指在舌尖上润湿,旋转着蹭了几下,将污渍清除。然后轻轻地拍了拍机头,喃喃几声,带队快速撤离起飞线。几个年轻人紧跟其后,长长的影子在跑道深处无限延伸。

  “上去吧兄弟,好好飞,我等着你平安归来!”这句话他对飞机说了24年。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