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因为祁家的经历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畴——那一对双胞胎,在5月29日出生后就被县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张淑侠以孩子有病为由转卖到山西、山东,如今幸运被解救。在外漂泊两个多月后,终于要回家了。为了迎接孩子们回家,祁家人一早就开始准备了一次隆重的仪式。他们先是在街头放了串鞭炮,又买来红烛和喜糖。家里卧室的床上整齐的摆放着一叠尿布、两对奶瓶还有两个袖珍枕头,这是家人送给两个小家伙的礼物。
“奶瓶是从网上买的,孩子今天回来,快递也今天到了。”祁坤锋的母亲杨焕敏说起话来也透着喜气。
杨焕敏和家人还把婆婆的遗照摆到了客厅里。这位92岁的老人7月30日刚刚去世,临死都没见到盼望已久的重孙女。祁家人准备孩子一回来,就要把他们抱到老人的遗照前,还老人一个心愿。他们也没有忘记给失而复得的孩子取名字。当天上午,家族里最有文化的那个亲戚给孩子拟好了:一个叫晓哲,一个叫浩哲。
白晃晃的日头下,焦急的祁家人、围观的相邻,还有数十家媒体的记者并没有等来孩子。一直等到下午5时许,县里又通知,孩子在县医院里。一个小时后,在富平县医院的儿科病房,祁坤锋一家终于见到了襁褓中的两个婴儿。抱着孙女,杨焕敏泪流满面,嘴里一直喊着,“谢谢大家,谢谢政府。”
有记者问祁坤锋孩子大了会怎么说这段经历。他给出的答案是 ,不想告诉小孩。他说,即便现在抱回孩子了,自己也很遗憾,因为当时没有保护好他们。
但是 ,还有更多的父母没有失而复得的幸运。记者采访结束,一位从流曲镇赶来的村民赵美英趴在车窗外喊着,“我是专门赶来的,你们帮我问问,我的孩子啥时候找回来啊?”
杨建龙告诉记者,目前案件进入瓶颈期,最大的难度是涉案分子听说后逃跑了。
A4、A5版撰文 特派记者 朱艳丽 周超
揭秘
一个“技术权威”缘何沦落为贩婴黑手?
备受全国关注的陕西富平贩婴案发生后,警方初步确定张素霞涉案26起。人们追问最多的问题是,一个“技术权威”缘何沦落为贩婴黑手?医院里是否有其“同谋”?涉事的家长们为何会成为“沉默的羔羊”?“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了解。
医院和同事“视而不见”
事实上,对新生儿的管理卫生系统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张素霞利用了自己职务上的便利,也利用了其他医护人员对她的盲从。
通过医院助产士的描述,或许可以还原其作案的过程。
7月17日早晨,张素霞拿着已经填好的《分娩记录》和《婴儿记录》让助产士修改。虽然知道此类记录不能随便修改。但在她要求下,助产士王某在《分娩记录》“备注”一栏,添加上“第四条”:“新生儿畸形”。并在《婴儿记录》的“畸形种类”一栏中,将原来填写的“外观无畸形”中的“无”字改成了“有”字,并在后面添加了“(尿道下裂)”。
陕西省卫生厅的调查显示,张素霞先后指示3名产房工作人员篡改医疗文书,其中两名工作人员予以拒绝,一名修改医疗文书后未签名。而这三名工作人员事后均未及时向院方报告。
家长成“沉默的羔羊”
随着张素霞贩婴案的逐步水落石出,人们发现该案中的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被拐婴儿的家长都是在张素霞的诱骗下主动放弃了小孩,从而给了张素霞作案得手的机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张素霞之所以能够屡屡诱骗成功,在于其熟人和医生身份让一些家属对她的话深信不疑。
按照相关规定,即使新生儿被发现有疾病或者死亡,孩子都应被送回家属手中。而在本案中,许多家属听到张素霞的说法就被“吓蒙了”,不仅没有人求证,甚至没有提出再看一眼自己的孩子,而是轻易将亲骨肉交给了张素霞“处理”。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认为,这套说辞抓住了农村群众的心理特点,“患有传染病”和“生殖器畸形”会让家属觉得生出残疾孩子让乡亲们耻笑,而“花费几十万”的说法则利用农村群众“怕花钱”、“花不起钱”的现实,对他们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作出放弃决定。
受害家属法律意识淡薄和防范犯罪心理不强,也是张素霞能够长期作案的原因之一。张素霞作案多年,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病人家属向医院举报或向警方报案。
这起贩婴案第一个报案的来国峰,就是在妻子到富平县另一家医院检查发现未患梅毒或乙肝后,发现了张素霞的破绽后报的警。
“技术权威”成贩婴黑手
在医院同事眼中,张素霞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权威。如果不出意外,张素霞到2013年9月底就该退休,届时她的职称也将从副主任医师升至主任医师,让人很难相信她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素霞最开始给人“处理”新生儿纯属“帮忙”性质,其中包括帮助一些有难言之隐需要找人收养孩子的产妇。但在2008年,一位在医院分娩的山西产妇给张素霞指了一条发财的“明路”,从此将她拉入了拐卖婴儿的产业链。
拐卖新生儿给张素霞带来的无疑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已经查实的两起贩婴案中,她将两名婴儿“出手”的价格分别为2.16万元和3万元。不难想象,如果涉及张素霞的26起案件中哪怕只有一部分查实,她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而这也许可以解释她的犯罪动机。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