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民生>正文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山东态度:小城镇不搞人为培植

A-A+2014年3月17日17:39大众网-齐鲁晚报评论

  原标题:人口少于300万都要放宽落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公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这部3万余字的规划有哪些亮点?接下来6年的城镇化建设循什么路径?这部国家级规划与我省明确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又有哪些异同?

  大中城市落户社保年限不得超5年

  规划提到,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

  各类城镇要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

  具体到各地,则要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规划明确,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可设置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山东 除济青外取消购房等限制

  今年2月25日-26日召开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我省在城市扩容升级方面,要对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区人口不足400万的城市适度控制,其他中心城市则要逐步发展成为200万-3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户籍政策上,除济南、青岛外的其他城镇,都要取消购房面积、就业年限等隐性落户限制。(张璐 孟敏)

  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规划提到,要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因中心城区功能过度叠加、人口密度过高或规避自然灾害等原因,确需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必须以人口密度、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与行政区划相协调,科学合理编制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标准过度超前。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山东 遏制无限扩张,避免“鬼城”

  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透露,如果按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10000人/平方公里的水平,现有的建成区不用扩大就能够再容纳3000多万人,全省城镇化率将超过80%。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集约化发展,坚决遏制城镇化建设用地无限扩张,避免“鬼城”、“空心村”的出现。 (孟敏)

  重点镇可发展成中小城市

  在中小城市发展布局上,规划提到,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山东 小城镇不搞人为培植

  近年来,我省小城镇吸纳人口的总量,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快速增长。对这一问题,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主要是城镇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能搞人为培植。

  总体上来说,我省小城镇的发展潜力不容低估,但小城镇的发展要从当地历史沿革、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出发,培育其内生动力。 (张璐 孟敏)

  建统一的人口信息平台

  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规划还提出,要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镇流动人口暂住证持有年限累计进居住证。

  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税务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国、安全可靠的国家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

  严控大户型商品房用地

  规划提到,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对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租售并举、以租为主,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完善租赁补贴制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

  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确保住房用地稳定供应,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实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需求。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

  推进人的城镇化 是最大亮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这部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这部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详细诊断了

  现有“城市病”

  “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指导性强,意义深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这份文件详细剖析了建设用地粗放低效等问题: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没有产业支撑

  就会成底特律

  在徐洪才看来,这部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他说,这部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

  “文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着墨很多,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他说。

  徐洪才说,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现象。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

  强大引擎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此,徐洪才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世界也是一大机遇。

  徐洪才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建生态城市

  要避免“伪低碳”

  规划明确提出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

  对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伪低碳”: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计划建超高层大楼,但把每吨水从地面提升到几百米高的楼层,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这是虚假的集约、低碳。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视频推荐更多>>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