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民生>正文

城市排水标准过低 济南2-3年一遇

A-A+2013年7月11日14:20山东商报评论

  武汉城内看海、成都暴雨,停车场变湖泊……雨季来临,又到城市“看海”时。而在前天夜里的一场暴雨中,济南的多处街道也水流成河。近年来,每到主汛期大中城市的排水系统总是被诟病。而千城一面的看海场景,根儿在哪儿?除了历史欠账造成的排水设施落后之外,在很大层面上和我国现行的城市排水标准设定过低有很大关系。 记者 孙晓伟 陈晶

  [现状]

  城市排水 标准“滞后”

  相比于四川的暴雨、武汉的城内看海,接连的几场降雨,对于济南城区的影响并不是很严重,在降雨之后,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系统排走。“目前并没有因降雨启动防汛应急预案,通过近年来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济南市目前的防汛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济南市防汛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降雨过程中,尽管有积水点的出现,但很快就排出,积水点都是临时性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存在落后性。“现在执行的排水标准还是住建部颁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987版和2006版及《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业内的一位专业人员介绍,而根据这些标准,中国大部分城市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一年。“造成部分城市严重内涝的主因就是暴雨强度超过排水重现期一年一遇的能力……”该人士介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一般都是按照国家标准而来,标准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助纣为虐”,纵容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落后。

  [改善]

  济南排水标准 逐步提高到两到三年一遇

  2007年,济南市遭受了强降雨的突袭,城市内涝严重,排水系统几乎完全瘫痪。自此,济南市对于城市排水管线、河道整治、积水点改造、防汛演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城市的防汛能力。“之前,济南市排水标准基本上按照一年一遇,而近年来都是按照两年一遇或三年一遇来进行设计的……”济南市市政部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标准的改变非常复杂,与该区域的径流系数、平均降雨量等等都有关系。

  “现在济南城区内的排水标准顶多到三年一遇,除了国家有标准之外,与济南市的具体情况也有着重要的关系……”业内一位专业人士介绍,“主次干道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高,下游泄洪道难以承载,造成排水不畅,也势必会造成城市内涝的现象出现。”

  而对于济南而言,小清河是济南市唯一一条东西向泄洪通道,65条南北向泄洪道内的雨水同时汇聚到小清河内,一旦泄洪能力超过小清河泄洪能力,很可能会引起倒灌,从而致使城市内涝出现。

  [借鉴]

  国外最高上百年 国内亟需提高排水标准

  据了解,美国、日本等国家在防止城镇内涝的设施上投入较大,城镇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为5-10年。美国各州都将排水干管系统的设计重现期定位100年,日本下水道设计指南中,排水系统重现期标准可以提高到30-50年。

  而我国出台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06版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在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重现期一般选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选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相比之下,国家强制性城市排水标准远远落后于国外。“现在国家有意向要重新修订,修订之后排水标准将会有所提高,”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现场

  部分桥下积水严重:

  非机动车道 成积水区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孙晓伟陈晶)9日早晨,在生产路铁路桥附近记者看到,桥下已出现堵车现象,鸣笛声不绝于耳。铁路桥北首的一个井盖已经被顶起,在道路东侧形成了“马路喷泉”,来往车辆纷纷避让,有市民将一些杂物放在井盖上试图控制溢水,但效果却不明显,溢出的污水全部流入铁路桥下的人行道上,造成人行道大量积水,来往骑车的行人纷纷抬高双脚,生怕污水溅到自己身上。而铁路桥西侧人行道正在施工,积水情况更加严重,不少积水沿着路旁的排水管道流到了行车道内,引得司机埋怨声一片。

  此外,在历黄路铁路桥,记者也看到了相似的情况,虽然铁路桥洞内没有积水,西侧的非机动车道却成了积水区,最深处有将近十厘米。

  对于这两座铁路桥人行道积水问题,天桥区排管中心主任刘峰表示这两条道路地下管道建设年代较早,未实现雨污分流,短时间大量雨水进入污水管道就造成了水流外溢,形成积水。“济南市雨污分流工程正在进行中,应该很快就能解决。”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