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 日下午,在 58中考点外,家长们焦急等待孩子考试结束的同时,也不忘翻看各高校的招生简章。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未来最重要。 记者 张伟
“句号”代表着山东高考一种模式的结束,但句号不是终点,改革仍在继续。
伴随着6月8日的英语听力考试和9日的基本能力测试开考,山东“3+X+1”高考模式正式成为了历史。高考改革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30多年历程,从最近的2007年改革算起,经历了“七年之痒”的山东高考改革 ,在2014年再次进入关键时期:高考中取消英语听力和基本能力测试,文理不分科,全面推行异地高考……高考一边在改变着一代代人的人生轨迹,一边也从未停止过自身的改革 ,面对不断翻新的高考模式,考生、家长、老师们只能不断重新适应。
相关报道:
英语听力从考到停,山东经历15年
山东今年高考英语科目实行除听力外本省自主命题,一年只考一次,以150分的满分计入高考总分,其中听力部分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占30分。而从 2014年开始,山东高考英语将“大变脸”,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外语分值会从150分降至120分。
相比于笔试,听力考试明显更受制于考试设备、考场环境等外界条件,这也造成各地在考英语听力时不得不实行交通管制。从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英语听力测试算起,英语听力成为意外事件最多的考试项目,比如长期以来的青岛15中考点外家长自发堵路。
由于英语听力有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众多省份开始把英语听力剔除出考试序列:2005年,浙江、河北、吉林、甘肃、陕西、贵州六省份率先取消了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而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南、海南等省份虽然进行听力测试,但仅计为录取参考分,明年这一榜单还要加上山东。从英语听力开始考试到停止考试,山东用了15年时间。
专家认为会削弱英语教学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解释,取消高考外语听力,并不意味着对外语听力不重视,而是将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听力部分补充对高考考生的听力要求。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高校、不同考生对外语考试及成绩的需求,还可以减轻一部分考生的备考负担。
但对此,英语老师们并不“买账”,“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功,听力尤其被放到了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意义。”58中英语老师王付波认为,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学生在“说”英语方面本来就有欠缺,高考是指挥棒,取消听力测试会直接导致对听力不重视,进而阻碍英语口语的表达。
“取消听力可能是高考减负的措施,但肯定会淡化听力能力的训练。听力是英语学习中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一些标准化考试中考生的弱项,听力有困难,直接影响英语交流,在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加强听力训练。”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郭翠就有许多学生因为听力不过关而在一些像托福、雅思这样的考试中错失良机。
青大英语系的梁志刚教授也表示,听力是开启语言学习之门的钥匙,取消高考听力会导致高中师生们在观念上轻视它,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认为书本中可以学到的东西还是有限的,一些俚语、方言、行话、黑话的了解往往来自于广泛的听力。而外籍教授Mona Ashby则坦言不理解决策者的想法:“既然大学期间有听力测试,高考也应该包括,英语学习包括很多方面,听力不应该被忽视。”
“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要相扣才能真正学好英语,高考不考英语听力,考生肯定会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投入其他考试学科上。”2中高二学生小王说,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来测听力,力度无法与高考同日而语,所以虽然学校英语老师仍然坚持带他们练听力,可他感觉同学们并不重视。
基本能力从素质亮点到应试负担
从明年起,山东高考时间还将从目前的两天半缩短为两天时间,仅占60分的基本能力测试将退出历史舞台。2007年,新增设的基本能力测试被誉为山东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可只有几年时间,就从素质教育亮点变为应试负担,“1”被取消成为顺应民意之举。
山东基本能力测试科目设立的初衷是考查考生们对于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目的就是要让学校开齐课程,重视音体美教学,纠正文理偏科,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众多学校一般考前才会突击复习基本能力,让学生们去死记硬背各类考点,靠题海战术照样能得高分,教基本能力的老师一般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
张传志是一名高三化学老师,他和其他几位任课教师一起负责学生们的基本能力辅导,“如果取消基本能力考试,肯定会减轻我们这些被抽调教师的压力,更用心地干好本职工作,也会给学生们更多的自由空间。”
文理不分科或是换汤不换药
从2014年开始,山东夏季高考考试科目将采用“ 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和综合2。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考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招生院校要求自主选考。
配合这条改革措施,山东已经规定今年全省高中都不得再文理分科,一旦分科将被处以停止招生等处罚。记者采访获悉,目前高二学生,尽管没有了文科生和理科生身份,但取而代之的则是所谓文倾生、理倾生,平常要上带有明显文理倾向的课程,但文理科目都必须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只能采取走班制方式来上各有侧重的课程。
“以前是文理分科以后就分班,现在文理不分科就不能给学生们分班,可是高考所谓综合1和综合2,实际上就是文综和理综的一种变形,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所以高中只能采取行政班不分文理,教学班要分文理倾向的做法。”一名高中校长表示,明年综合1和综合2考试内容还没有最终确定 ,但如果还是走原来文综和理综的老路,那么文理不分科只会在执行上流于形式,反而可能增加学生们平时上课负担。
历程30多年高考,改革从未中断
青岛市教育局“教育专家咨询团”团长翟广顺研究员,向记者介绍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改革历程,高考改革每迈一步,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高考招生恢复统一考试制度的第一次高考举行,全国共有570万人报考,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高考的考录比为29:1。招生考试由各省单独命题,分文、理两大类,当年青岛市被录取1753人。
1978年高考于7月20日到22日举行,全国共有61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知识青年参加考试,录取40.2万人。考试分文、理两科。外语考试成绩暂不计入总分,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的,必须进行口试。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当年青岛市被录取1503人。
1979年高考,时间固定为每年7月7日到9日,这个时间一直持续到2002年。之后高考年年都有一些改革举措,如1981年高考规定考生年龄不超过 25周岁,工作好、学习优秀的青年经所在单位证明可放宽到28周岁。
1982年一些省的少数高校试行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84年开始实施保送生制度。1985年上海率先试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的办法。广东首先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标准化考试。
到1994年,全国高校招生实行缴费上学,学生分担部分培养成本。1999年教育部提出“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科目,由高等学校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广东当年开始试行“3+X”。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开始探索春季高考。
2001年考生年龄、婚否不限,12个省加入到“3+X ”高考试点。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网上录取,“3+X”改革在全国31个省全面铺开。2003年,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9日,高考从此告别酷暑,同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对于山东来说,2007年是山东省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山东省首次实行“3+X+1”,文科为语文、数学(文史)、外语、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基本能力测试;理科为语文、数学(理工农医)、外语、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基本能力测试。
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6科由山东省自行命题,英语听力和小语种科目由教育部命题。当年,青岛市共有41638名考生升入大学,录取率为76.77%。这是青岛市高考录取人数首次突破4万人。接下来的改革更是紧锣密鼓,2011年高中招生时不得文理分科,并规定 2014年高考实行“3+综合”模式,英语取消听力测试,同时取消基本能力测试。
出路高考改革需课堂改革配套
“从 1977年恢复高考37年以来,高考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从高考时间到科目、从统一考试到省自主命题,走的是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大一统到兼顾地域差别、从繁琐的科目形式到相对集中简约的学科设置,更多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趋向于公平。”翟广顺感慨地表示,从2007年“3+X+1”实行6年来,既应当看到这一模式带来的素质发展的新变化,也要看到过多的科目、过于繁杂的形式,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走向简约、走向公平、减少课业压力和考试成本,是各界的共识。
明年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综合”模式将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3+综合”更能体现考生接受选拔时的公平性,也能减少某科试题偏难或某科偏易造成的分数高低的出入。
翟广顺认为,面对未知和全新的“3+综合”,人们的评头论足也是正常的。客观地说,2007年以来的“3+X+1”,其中的理综或文综有利于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人才。而“3+综合”的实施需要得到高中学业质量考试的支持,必须保证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记者 单俊楠 实习生 王彩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