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曾在《雅舍小品三集·书房》中写道,“我看见过的最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他还写道,“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太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目书城。’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褐木庐相比。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

  这间褐木庐位于青岛福山支路6号,主人宋春舫,如今声名不彰,但当年有“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和“中国第一喜剧作家”的美誉。彼时,他住在黄县路,那条路上还有杨振声与老舍的故居,褐木庐是他的书房,但我更愿将褐木庐视为其故居,只因他以书为伴的时间更多。

  福山支路是福山路的分岔路,蜿蜒向下,直伸向海畔。这两条路都十分寂静,布满欧式庭院,名人故居和逸事也极多,比如沈从文在福山路3号的故居里写下大量作品,构思了《边城》,还写了大量情书,追到了张兆和并将之带到青岛;比如洪深在福山路1号的故居里写下《劫后桃花》等剧本,电影版由影后胡蝶主演,取景亦在青岛,乃至拍摄期间有大量影迷每日在洪深居所门前等待胡蝶出现;又比如福山支路6号是康有为故居,亦是他终老之所。

  如今,康有为故居已辟为纪念馆,每日游人如织,可在其左近的褐木庐,却寥落无人知。小楼仍是民宅,颇为残旧,恐怕谁也想不到,这里当年曾高朋满座,举世皆闻。

  所谓褐木庐,是Cormora的音译,指宋春舫喜欢的三位戏剧家——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他买下这栋小楼后,将平生所收集的戏剧图书全部搬来,共计七千八百册。那时客居青岛的作家多“浸过洋水”,都是褐木庐的常客。胡适也曾专程来青,当时他意欲组织同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褐木庐便是最好的资料集中地,仅《哈姆雷特》就有五种文字的版本。李健吾不曾来,却对褐木庐满心向往,曾说“做梦自己有一天飞到青岛,飞进他的书库,在那些栉比的书架中翱翔。”

  我从未见过宋春舫的照片,但想象中总认定是翩翩佳公子形象。他出身书香门第,表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家境又殷实,先在晚清最后一次科举中考得秀才,又赴欧留学。因他无家累,求学时与吃苦无缘,反倒有大把闲情逸致和银子用于逛书店。我倒是最爱这种货真价实的公子哥,有底蕴有风度,既无暴发户嘴脸,也无小人得志之虞,对钱财功名都看得极淡,只爱心头好,宋春舫就是这种人,与其他同学的专业方向不同,他立志于西洋戏剧,最爱购戏剧书籍。

  回国时,他愣是把所购数千册书籍全带了回来,这便是后来褐木庐的基础,以当年的交通条件,此事堪称壮举。因他通晓法、英、德、意、西班牙和拉丁等多种文字,所购书籍多是原版而非译本,涵盖数十个国家的戏剧史和剧本,其中不乏珍本,后来甚至还有国外学者寄信来华,向他借阅本国书籍。

  他是剧作家、剧作理论家,他出版的法文版《海外劫灰记》是已知的第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法文著作,三册《宋春舫论剧》被戏剧史家赵景深誉为启蒙之作。

  不过最让我惊讶的却是他在海洋学上的成就。戏剧学与海洋学,二者毫不搭界,在他这里却变作通途。

  他是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建立了中国首个海洋研究所,如今那矗立在青岛海畔,每日接待如织游人的中国首个水族馆,同样有他的心血。年少时常在水族馆一带玩,可多年后的某日,我才第一次去细看水族馆的奠基碑文,只见宋春舫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是发起人,也是募捐人。他还在海滨设立观潮站,每天准确测定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水位,得出平均值,连续几十年未曾间断。1949年后,因为全国仅青岛有这样的记载,因此将其海水平均高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平面,在青岛观象台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一律以这个水准原点来计算。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予来青友人方便,宋春舫还建了一家万国疗养院,也做旅馆,胡适来青期间便住在这里。1936年,他又买下福山路1号,也就是此前的洪深故居,把褐木庐搬了过来。若非战争,他怕会将青岛作为人生归宿。

  离开青岛后的宋春舫,一年后(1938年)便英年早逝,年仅46岁。他的病根要追溯到1924年,当时他因骑马不慎失足伤及左肺,此后一直靠药物维持。

  因为英年早逝,也因世事变迁,他不免寂寞身后事,除了梁实秋等人在作品中的零星回忆外,他长久被人遗忘。所幸的是,近年来对他的研究日多,这位民国佳公子的逸事一一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