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

广告

  在莱芜钢城区汶源街道小上峪村,被称作“黄山子”的几座小山长满松树,郁郁葱葱。而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山丘,让这一切发生改变的是村民董宣和、王洪英夫妇。

  董宣和,生于1935年。十几岁就担任儿童团长,为部队送信。后来先后担任过青年书记、民兵连长、生产队长。1955年董宣和入伍。董宣和记得当时部队的番号是3146部队公安15团,部队负责剿匪,他是部队的一名炮兵。

  “那时候我是全团第一瞄准手,1800米射程,先射两发炮弹测试距离后,第三发炮弹一炮击中。很多文化水平比我高的战友都做不到。”董宣和多次为所在连队夺得锦旗,班长经常高兴地请他喝酒。 即使部队放假,部队为战士发放补贴允许自由活动时。董宣和也不休息,为全团打水、洗炮布。“当时在部队干活没有人能抢得过我,首长号召全团官兵向我学习。”

  正当董宣和在部队干得风风火火时,却因为一场病提前回了家。“头上生疮,化脓进入骨头,先后在各级医院做了13次手术。”1958年,董宣和从部队医院直接回到了家里。先后干过青年书记、民兵连长,带领村民修水库、修公路。王洪英在村里干了近40年妇女主任,还担任公社妇联委员12年。两人都是1958年入党的老党员。

  1997年,董宣和、王洪英夫妇承包了村里几座山,上山盖起了两间土坯房,开始治理荒山。“给我四年时间,我如果绿化不起来,叫我干啥我干啥!”董宣和当着公社干部的面说出了这样的“豪言”。

  没有钱、没有树、没有工具、没有人帮忙。“当时我们上山时,山上连柴火都找不到。当时我就对老伴说:‘以后满山都是树,让你拾的柴火烧不了。’”董宣和说。

  董宣和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当年县里修水库时,他曾指挥全县民工奋战。“公社党委书记都知道我,治理水库有名。”董宣和当时目标很远大,除了种树,还想修水库,在水库里养鱼。

  这一年,董宣和62岁。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可董宣和像“愚公”一样,凭着一股韧劲,誓要让荒山变绿。他的决定遭家人反对,更听到别人不信任的声音。可这些都没能打消董老的信心,反而让老人更加坚定。未曾想到,董老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如今,昔日的荒山早已成林,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老人的毅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微信号sina_shandong,在这里,看见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