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9月5日讯 水电费账单、登机牌随意丢;手机自动连接公共WiFi;网络调查随便填写……这些平时不太起眼的细节当中就藏着你的个人信息,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成为安全隐患。昨日,青岛市南公安盘点了八类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途径,并作出相应提醒。
泄露点1:各类单据随意丢
快递单、车票、登记票、购物小票、办理手机卡的业务单、水电费账单……这些单据都包含大量个人信息,随意乱丢可能让它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民警提示:买家填写快递收货地址尽量选择填工作单位,尽量不要将家庭地址写得太详细,也可以选择填写楼栋号或附近的代收点。无用的单据可以直接撕掉,或将姓名、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涂掉再丢弃。
泄露点2:自动连接公共WiFi
若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的信息。
民警提示:公共场所尽量不使用不需要密码的免费WiFi,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好将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
泄露点3:复印身份证被盗印
银行、电信运营商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不法复印店会趁机将客户信息资料留存。如果身份证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就存在风险。
民警提示:使用身份证复印件要做标注,最好使用蓝色或黑色的笔标明用途。在打印店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
泄露点4:网上“晒”娃暴露详情
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等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说出或标注对方真实信息。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出的孩子照片包括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做模糊处理。
民警提示:在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朋友圈晒照片,一定要谨慎。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
泄露点5:调查问卷贸然填写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填写调查问卷、玩测试小游戏、购物抽奖,或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民警提示: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泄露点6:简历填写太过详细
目前,很多人通过网上投简历找工作,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还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有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的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甚至身份证号等信息。
民警提示:一般情况下,简历上只提供必要信息,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泄露点7:卖旧手机不删信息
换新手机时,很多人会将旧手机转卖。尽管你将旧手机恢复到“出厂默认设置”,甚至将其格式化,但通过技术手段,专业人员还是可以把旧手机里的短信、通讯录、软件设置浏览记录等全部恢复。
民警提示:网络账户密码不要设置得过于简单,不要将自己的和家人的身份证、生日、手机号码等数字信息设置为账户密码,以免被轻易破解。个人的账户密码信息不要轻易泄露给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存储有个人账户资料的手机,尽量避免转卖。如果确有出售必要,在转卖之前,务必做好彻底清理工作。
泄露点8:“自动登录”尽量少用
多数应用程序安装过程中都会弹出询问“向您发送通知”“使用您的位置”等对话框,如果点“允许”,这些应用可扫描并把手机信息上传到云服务器,手机使用者的位置、通话记录等都很容易被人获取。此外,很多人习惯把QQ、微信等设置成“自动登录”,一旦手机丢失或者被黑客入侵,账户和密码很容易被窃取,带来损失。
民警提示:安装手机软件时,慎重选择“允许”。尽量不要把手机软件设置为自动登录,每次登录都应设置密码;密码定期要更换,安全系数要高,不要用简单的数字组合。
山东警方发布五种常见电信诈骗术
9月2日,记者从山东省公安厅获悉,山东公安部门已出台相关措施,进一步完善电信诈骗等案件的受立案机制,着力提升侦查打击力度,集中优势警力,尽快侦破案件。同时,山东公安部门发布了常见的电信诈骗术,提醒公众提高警惕防止受骗。
骗术1:短信暗藏木马链接
行骗:诈骗分子诱使手机用户点击诈骗短信中的链接,该链接将木马病毒植入用户手机,用户点击链接后,诈骗分子可以盗取大量隐私信息和密码。目前常见的手段有:冒充相册链接的、冒充孩子班主任的、冒充航空公司通知航班取消的、冒充交管局发车辆违章通知的、冒充代办信用卡等。
拆招:手机短信内的链接尽量不要点。虽然手机短信中也有银行等机构发来的安全链接,但不少用户难以通过对方短信号码、短信内容、链接形式等辨别真伪,所以建议用户,特别是Android手机用户,尽量不要点击短信中自带的任何链接。
骗术2:冒充银行客服骗取卡号信息
行骗:诈骗分子模拟银行客服来电,称帮助用户提高信用卡消费额度。如果用户上当,则会被通过电话骗走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卡片背面三位数卡片安全码等信息,犯罪分子不用转走现金,只要完成一笔信用消费就可骗走钱财。
拆招:不要泄露短信验证码。银行、支付宝等发来的短信验证码是极其隐秘的隐私信息,且通常几分钟之后即自动过期,所以不得向任何人和机构透露该信息。
骗术3:冒充熟人电话号码
行骗:诈骗分子虚拟出用户手机电话簿中的号码来电,并称自己是该联系人的爱人等,“手上没有现金了,希望给他汇一点现金。”此类诈骗由于金额不大,且看似来自熟人,也很容易诱人上当。
拆招:陌生证据莫轻信。由于个人隐私泄露泛滥,诈骗分子常常会掌握有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并以此作为证据,骗取用户信任,此时切记要多长个心眼——绝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就算称是朋友家人,如果仅仅是在网上,也不可轻信。
骗术4:冒充10086等运营商客服电话
行骗:诈骗分子冒充电信运营商短信通知积分兑换,并通过“伪基站”伪装成10086等号码群发诈骗短信,诱惑用户下载安装一个带有木马病毒的APP,再通过这个安装在用户手机上的假移动掌上客户端,盗刷用户银行卡。
拆招:不信“接的”,相信“打的”。为了防止遇上诈骗分子模拟银行等客服号码行骗,遇上不明来电可先挂断,再主动拨打相关电话(切勿使用回拨功能),这样可以保证号码的准确性。
骗术5:“连环计”转出卡内存款
行骗:骗子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甚至银行卡卡号和密码之后,登录网上银行,但无法将钱转出,于是就购买了如贵金属等理财产品,并发送短信称,储蓄账户上有若干金额被转移到了理财账户上。用户一旦通过银行官方查询到短信内容属实后,很容易上当受骗,向骗子透露出自己的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拆招:闭口不谈银行卡号和密码。无论电话、短信、QQ聊天、微信对话,都绝不提及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医保卡号码等信息,以免被诈骗分子利用。
刷微信时要防这些骗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出现了多种与微信有关的诈骗方式:
一是伪装身份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微信“附近的人”查看周围朋友情况,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骗取感情和信任后,随即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二是代购诈骗。犯罪分子在微信圈假冒正规微商,以优惠、打折、海外代购为诱饵,待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为由要求加付,等拿到货款后就“人间蒸发”。
三是爱心传递诈骗。犯罪分子将虚构的寻人、扶困等内容以“爱心传递”的方式发布在朋友圈,不少善良网民都会转发,其实里面所留联系方式绝大多数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通讯诈骗。
四是点赞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微信平台,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够的个人信息后,即以“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
五是利用公众账号诈骗。犯罪分子盗取商家公众账号后,发布“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等推送消息。受害人信以为真,遂按照对方要求多次购物刷信誉,后发现上当受骗。
(综合大众日报、青岛早报消息 稿件统筹: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