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了分校留下来的毕业生不多

  虽然都叫山东大学,但在济南和在威海,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威海一直想改成校区,虽然2011年开始称呼为山东大学(威海),但在教育部的备案里,依旧是威海分校。”一名不愿具名的山东大学(威海)工作人员透露,与今年要招生的青岛校区不同,山大在威海与济南的校区有重叠的专业,也有不同的行政班子。 

  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毕业证都一样,但在人才培养上还是存在着主校区和分校区的差别。“威海这边的研究生教育差一些,有时候这边招生,但还得到济南培养。”另外,在申请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时,济南和威海的校区甚至是竞争关系。

  “随着青岛校区建成,将来会有所改变,济南、威海、青岛的专业会各有侧重。”王景瑞说。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异地办学对当地发展虽有拉动作用,但可持续性一直是个问题。他说,国内不少城市的大学城或分校区建设都是扩招的结果,仅仅是量的扩张,没考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王景瑞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虽然山东大学(威海)每年面向全国招收3500名本科生,但真正留在威海的毕业生仅有两三百人。“无论是山大还是哈工大的毕业生,他们很容易就能在北上广或者其他省会城市找到不错的工作。作为小城市的威海,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

  作为部属高校的山东大学,因为政策支持,威海校区可以从教育部拿到每年每生12000元的补贴。“威海校区的资金完全不成问题,但其他学校就很难说了。”山大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也是制约高校异地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许亚薇 实习生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