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黄河铁路大桥仍通车
洛口黄河铁路特大桥位于山东济南北部,1912年建成通车,全长1236米,是目前黄河上唯一一座百年铁路大桥。如今,这座大桥依旧承担着铁路运输任务,每年参与维护的铁路工人达上千人。负责检修的工人甚至要在短短数小时内弯腰1000多次,检查3万多个螺栓,“我们不是要对它进行维修保养,而是把它看成一个文物来呵护、照顾”。
据济南桥梁车间泺口桥梁保养工区工长李福生介绍,每年要有上千人参与到洛口黄河铁路特大桥(以下简称大桥)的维护中。大桥建成通车已逾106个年头,参与维修的铁路工人像桥下的黄河水一样不停更迭,只留下他们守护这座历史纪念碑的故事。
在没有列车经过的“天窗点”,几名维修工带着工具上桥进行日常巡检。“我们每天都要把整个大桥巡检一遍,主要是测量轨道间距、水平高低,检查螺栓、枕木是否存在隐患,”据值班班长李炳清介绍,全桥共有3627根枕木,按照每根枕木上平均有10个螺栓计算,短短数小时,他们就要行走1.2公里,检查3万多个螺栓,“低头看螺栓,弯腰测轨距,是我们经常重复的动作。”
到了指定位置,值班班长陈怀华弯下腰,用道尺测量轨道间距、水平高低。“如果轨道间距和倾角超出误差范围,就有可能对桥梁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甚至危害行车安全,造成列车倾覆。”陈怀华介绍,每隔1米左右,他就要弯腰检查一次钢轨的几何尺寸。大桥全长1236米,这意味着他每天要重复弯腰动作1200多次,“咱这是百年老桥,可不能出一点差错。”
“洛口黄河特大桥比较特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病害比较多,维修频率比一般铁路大桥要高很多。”工区党支部书记兰明保介绍,一般的铁路大桥维修周期为5年,而洛口黄河铁路特大桥,没有固定的维修周期,要将巡检中遇到的故障,用相机拍下来,备案后统一维修。图为值班班长李炳清在拍摄大桥螺栓折断故障。
为了保护这座百年老桥,工区的维护、保养工作愈加精细化,甚至对螺栓的拧法都作了要求。“由于洛口黄河大桥的特殊性,拧螺栓时必须使用公斤扳手这种精密工具,”据兰明保介绍,公斤扳手可以调整拧螺栓时给力的大小,只有给力到了设定的度数,扳手才能使用,超过该度数,扳手自动卡死,“这样可以保护桥体,减少维修对桥梁的伤害。”图为检修工陈怀华和宋传生在调整公斤扳手的公斤数。
洛口黄河铁路特大桥雄踞黄河之上,桥面距河面13米左右,桥梁顶端距河面近30米,一般人站在桥上,往下看都会感觉阵阵晕眩,可检修工人却经常要爬高下低,检查桥梁下部时,他们要坐到悬挂在桥梁下部的检查车上作业;检修桥梁顶部时,他们又要爬到桥梁的顶部高空作业。对于检修工人,在大桥上高空作业,好像成了一种“享受”,“这座百年大桥还能通车,我们还能站在桥上眺望黄河,这是我们的光荣”。图为工区班长李炳清、陈怀华站在桥梁外侧,更换桥体螺栓。
带着对大桥的深厚感情,维修工人常年守在一线,了解大桥的问题所在。李福生还带领工人成立了“倪俊海创新工作室”,自主创新研发了“给砼栏穿上防护服”、“改进护轨临时梭头”、“护轨拖拉器”、“利用大联板整治短轨钢轨接头病害”等技术,并已投入应用。图为李福生在现场了解大桥情况后做记录。
据李福生介绍,更换桥枕步行板时,传统的方法是以桥枕为支点,用撬棍往前推动,这样不仅劳动量大,还会对桥枕造成极大的损伤。为保护这座百年老桥,检修工人发明了“护轨拖拉器”,只要将步行板固定在护轨拖拉器上,几个人从前面拉动即可完成作业,有效解决了步行板被顶起时损伤桥枕的问题。图为李福生在讲解护轨拖拉器的工作原理。
为了保护大桥,有人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1967年5月31日晚,狂风大作,堆在桥头的原木被大风吹落在轨道上。原驻桥部队紧急出动,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一辆列车疾驰而来,为避免严重事故的发生,王士栋冲进铁轨,奋力将最后一根原木掀出轨道,列车、大桥及旅客的生命保住了,车轮却卷走了他的身躯,年仅21岁的他不幸牺牲。“这种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兰明保介绍,工区每年都会组织党员来此宣誓。图为游客来此参观、学习。
在一代代人的精心维护下,洛口黄河铁路特大桥至今仍承担着28列客运列车的运输任务,而这座大桥更大的价值在于它承载的历史意义。图为一列车经过大桥。
这座百年大桥历经沧桑,曾先后四次被炸,是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次大战的见证者,1958年黄河特大洪水期间,周恩来总理曾亲自走上大桥视察,询问大桥情况,并对维修和加固工作一一作了指示。如今,洛口黄河铁路特大桥已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下的黄河水滚滚流逝,见证着这座大桥和民族的历史。图为日寇侵华时炮弹留下的弹痕。
一列满载乘客的列车经过大桥,站在避车台里的维修工人目送列车安全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