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年味淡了,是选择多了
@朱传云:“年味”依然醇厚甘甜。仔细想想,如果“年味”淡了,“春运难”还会年年发生吗?其实,之所以一些人认为“年味”淡了,原因在于以前的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而在今天,物质生活的丰富,信息时代的发展,让人们在过年方式上拥有了多元化选择。回家过年,亲人相聚,脱旧穿新,祈安道福……春节中的每一事项,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
@刘博皓: 团圆喜乐是最纯正的“年味”。其实,如何过年,过年形式如何变化,并不会影响到“年味”,只要团圆喜乐的气氛存在,就是最纯正的“年味”。而且,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过年的形式还会不断变化,但“年味”去不会因此而改变。
@杨力建:所谓“淡去了的”只是早年间过年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些东西是会被淘汰和淡去的。正像以今天的条件去过以前的日子有谁会愿意呢?今天有今天的年味,比如说春运,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在几亿人的流动串联中,四面八方的物资大流通,精神大碰撞,信息大荟萃,这难道不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最具特色的年味吗?再说春晚,这可是汇聚了各种口味的,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除夕大餐啊,这难道不是最丰富多彩的年味吗?还有一些人趁着春节长假,到各大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去休闲放松。甚至走出国门,到境外去开眼界,长见识。这些不都是新时代,新条件下的新年味吗?所以说,淡去了的不是年味,只是改变和不同而已。
@韩艳:年味是种感觉,在外大鱼大肉不如回家过年的一顿饺子。那些吃饭玩手机、放下筷子跑没影的人,多花心思用心参与才能感受到年味。与家人一起贴福字春联,这是年味;陪小孩子放鞭炮这也是年味;帮妈妈包水饺是年味;陪爷爷奶奶看戏也是年味;与七大姑八大姨唠嗑是年味;陪家人看场大电影也是年味,全家人逛庙会,陪孩子去游乐场等等这都叫年味。不管是旧的味道还是融入新的味道,形式不同年味犹在,只要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过节的快乐,团圆幸福就有了年味。
当过年遇到手机
(笑脸)@任善昆:我觉得,年味就是体会温馨的亲情、快乐的气氛。往年过春节,晚辈来拜年,我都是给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现在我用上了智能手机,通过微信给晚辈们发送“春节红包”。以前压岁钱每人500元,现在红包一次最多“塞进”200元,于是我给他们每人发3个红包,600元,图个顺心如意。没曾想孙子、孙女、外孙女几乎同时回复了相同内容的话:“爷爷(姥爷)好!3个红包都受到了,我只打开一个,你留着钱和奶奶(姥姥)买些好吃的,身体壮壮的,明年春节再给我发红包(笑脸)”看到这,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甜甜的、有点酸……,这或许就是“年味”。
(哭脸)@彭磊:一个人过年手机不离手,用手指来交流,宁愿低头刷屏也不和客人聊天,在虚拟世界里感性,却想不起多和父母说上几句,阖家团圆的时候,都没有共同的语言,也玩不到一块去,从这个角度而言,像这样过年的确是越来越没有意思。
@田华:在科技信息时代的当下,过去那种走东家、串西家拜年的热闹景象已经被电子产品所替代,足不出户的一个短信群发就可以给手机上的所有联系人拜年了,虽然省却了奔波之苦,但也免不了会给人带来走形式、敷衍了事之嫌,使人淡然处之。
50后过年是吃水饺穿新衣
@马光仁: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正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那时候,孩子们是没事了天天数算着过节、过年,主要是那时生活贫困,只有过节、过年时,能吃点好东西,可以包水饺,用油炸点东西,其它时间可想而知。对于春节的盼望是,在这时可以添置点新衣服,还可以放挂火鞭,有时去左右六舍拜年,还能给几块糖,有时还可得到三、五分的拜年磕头钱,作为大人,这时可以歇几天,走亲访友。因而从小孩到大人都盼望着过年,所以感到很有年味。那时候,还不等进腊月,我就开始盘算着还有几天过年,一直盼望到除夕,那种喜庆劲别提了。
70后赶集买鞭炮,那叫一个滋儿
@赵鹏:我是70后,小时候过年,那叫一个滋儿。年二十六和哥哥,几个小伙伴一起去赶坝子集,买回计划已久的鞭炮、滴滴筋儿、钻天猴儿、二踢脚、彩珠筒,回到家赶紧晾晒到大北屋的窗户台上,年三十天一擦黑,耐不住性子的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便火急火燎地手拿挑着鞭炮的竹竿从一个个大门里跑出来。顿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便在村内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其实说到底,年味儿就是一种心情和情绪。
80后泺源大街的灯会让人难忘
@王婷:我是济南的一名80后。小时候家住在经七纬二路口的老街巷里。过了腊月二十三,年的氛围就愈加浓厚了。老屋被父母打扫的干干净净,新衣裳买来了,酥锅、年糕做好了,窗花、对联贴上了,大街上星星点点的鞭炮声似乎在告诉人们,年的脚步近了。最令我难忘的还有正月十五时泺源大街的灯会。至今仍记得元夜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花市灯如昼的美景。那一组组精美的造型,一盏盏精致的宫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穿着新衣的小小的我,手提一盏火红的小灯笼,在绚烂的灯光中微笑的画面,定格成儿时最温馨的回忆……虽春寒料峭,心中却倍感温暖幸福。
00后拿红包、玩手机,是过年“标配”
@朱凯诺:我今年上初二,上周放假了。对我来说,过年意味着可以拿红包。我红包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每年能收到几千元吧。现在我也是万元户了,银行卡上攒了1万多块钱了,都是过年收的红包。过年我还能恶补一下平时没有看的电视剧,奶奶家没有电脑,我可以先下载一些到手机上存着。我还想让表姐带着我去电影院看几场电影,去动物园坐坐摩天轮。这样想想,美得要醉了。当然,最好别跟我提作业的事儿……
多陪家人,才有年味
@王锦南:随着社会的发展,年味越来越淡了。在笔者看来,这很正常。在从前,人人都忙于生计,平时没什么娱乐活动,自然也没什么休闲了。所以,人们一到了过年,就会想方设法娱乐娱乐。对普通家庭来说,能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在一起过年,就是最大的幸福与满足。如果大家还习惯于从前的热热闹闹,就少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对家里其他成员来说,这样的年能有什么意思呢?越来越淡的年味,让我们多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享受幸福,多好!
年味淡是因为口味“重”了
@付志刚:近年来,每逢过年虽然回家过年的想法没有变,但是好多亲戚朋友都在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没年味。笔者看来,年味是什么,就是一种平时难得的聚会在过年可以聚聚、平时吃喝住用的上舍不得的在过年时可以奢侈一把,平时忙碌的生活过年时可以偷个懒,也就是平时得不到的满足在过年都可以获得。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使得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上所获取的东西可以轻易得到,没有必要非等到过年时才能获得。缺少了那种苦等一年才最终获得的强烈满足感,因此人们才觉得年味淡了。若无含苞酝酿期,哪来花开满庭香,年味缺的是满足。
“互联网+”时代过年别丢 “老年味”
@ 徐剑锋:当传统节日遭遇现代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平衡好“网络过年”与现实春节的关系。以拜年为例,远在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之间发个微信、打个电话,这个可以有;但对于那些近在咫尺的亲戚,还是多走一走、聚一聚、聊一聊为好。亲人团圆、亲情交流,这种人世间最珍贵的天伦之乐,是无法用网络来代替的。网络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既替代不了亲情友情,也不该主宰人们的现实生活。
(齐鲁壹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微信号sina_shandong,在这里,看见山东。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