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综合资讯>正文

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A-A+2014年8月20日22:31新华网评论

  

1977年12月,全国共570万名考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1977年12月,全国共570万名考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新华社发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新华社发
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新华社发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新华社发

  1977 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标志着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恢复高考的冬夏两季,全国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由此掀起了一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

  1978年的春天,当徐杨收到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愣住了。当时,手捧着通知书,他甚至想狠狠地掐自己一下。

  回忆起31年前收到通知书那天的情景,现在是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的徐杨,打心底里感激邓小平。是这位早已作古的老人,让徐杨一夜之间由一名插队知青变为了大学生,而且就在他扔掉锄头的那一瞬间,成功实现了“洗脚进城”。

  幸运的,不单是徐杨。徐家这一年“收成”颇丰——在徐家4个孩子中间,除了26岁的大姐因不符合条件未能报考外,徐杨和他的二姐、妹妹,同时迈进考场,同时跨进大学。

  今天的人,虽然很难理解那些走过1977年高考的千百万“过来人”,为何会如此感激小平同志。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小平的魅力和决定,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武汉大学查全性院士的家里,还精心收藏着一份珍贵的文件——1977年8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汇编的第9期《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简报”虽只有短短1200字,却将这个民族千百万青年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科教工作座谈会捅破“窗户纸”

  1977年8月6日,徐杨和往常一样,在下乡插队的山西省太原市北郊化客头乡白道村,挑土填沟、担粪、种地,为的是插队满两年后顺利回城。

  但是,徐杨并不知道,服务期满的那一天,能否回城。所以,每到夜晚睡下时,苦闷就会层层袭来。

  徐杨用“绝望”形容当时的心情。

  就在这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已进行到第三天。邓小平还在认真听取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关于恢复高考的发言。

  作为当时最年轻的会议代表,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一直默默记录着各位代表的发言。

  “那时候,社会刚刚经历过"文革",大家起初都害怕发言。大多数人认为,像邓小平这种身份的领导人,可能就是在会议开始和结束时,各来一次,顶多讲几句话。但是,除了有一个半天他有外事活动,给大家放了假外,一连几天,邓小平同志不仅每天准时到会,认真听取代表的发言,而且还很少插话,并和大家一起离开。这让我们觉得,小平同志很想解决问题。于是,会议第三天,大家的发言开始逐步触及一些问题。”查全性回忆道。

  其实,参会前,查全性和许多大学老师一样,对大学招生现状有很多不满。8月6日下午,当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谈到清华大学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时,邓小平插话说: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于是,查全性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个发言提纲,激动地说:“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其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知青、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占了招生名额。”

  对此,在座的老教授和专家们深表赞同,一致建议改革现行高校招生制度,把好人才培养的第一关,并强烈呼吁立即恢复高考制度。

  但是,在此之前,教育部6月在太原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已经决定继续推行“文革”后期确定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并刚刚将方案上报中央。各地正按照会议精神,准备高等学校招生工作。

  查全性记得,在得知太原招生会议召开的消息时,邓小平问参加座谈会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是不是来不及了?刘西尧说,假如推迟开学,还来得及。邓小平又问,(招生会的)报告送出去没有?刘西尧回答,刚送出去。

  邓小平听后,当即要求教育部把报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并斩钉截铁地说:“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听到邓小平的改革决心,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想起32年前的那一幕,查全性还是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说,“现在,很多人似乎把倡言恢复高考归功于我。其实,当时绝大部分人都有这种想法,我只不过是捅破窗户纸的那个人。”

  会后两天,恢复高考的消息就在北京传开,等待了太久的国人无不欢欣鼓舞。查全性回忆道:“一回到武大,李国平教授就到我家里来问情况。大家听了这个消息后都无比高兴。”

  查全性说:“那次座谈会后,以恢复高考为先兆,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恢复高考不只是对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实,它对于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先导性作用,同时也直接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当时的教育部立即撤回此前太原招生会后给国务院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的请示,并决定立即在北京重开招生会。

  激辩40天:大学向谁敞开

  8月底,邓小平的复出及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传闻,开始在数百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当中传播。

  “听说要恢复高考了!”

  “开玩笑的吧?不可能呀!”

  “……都那么说的!”

  类似这样的对话,不断地在知青中间流传。他们半信半疑,相互打听。但因山高路远,分布在广大农村的徐杨们,始终没有确切的消息。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传闻正在得到证实。

  8月12日,教育部在北京重新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作为当时主管高校招生工作的教育部计划司工作人员,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参加了1977年召开的两次全国招生工作会。

  “第一次太原招生会,我在简报组,第二次北京招生会,我在起草文件组。”杨学为回忆说,“当时,会上争论很多。比如,高中毕业生是参加两年劳动后才能考大学,还是直接考大学,这是争论的第一个焦点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政审问题。"文革"期间,政审主要是看家庭出身。第三个争议的焦点问题,就是考试。上大学是通过考试,还是继续保留"文革"群众推荐的做法。其中,第一个问题争论最多,争论了40多天,两派争来争去。”

  “要是放在现在,这样的问题,不可能争论这么久。今天的许多人根本无法想象当年的情景。那个年代背景特殊,谁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因随意表态而出任何纰漏。”杨学为说完,深深叹了口气。

  高中毕业生是参加两年劳动后考大学,还是直接考大学?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在当时会争论40多天呢?

 [1] [2] [下一页]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