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街街景(摄影 刘文康)米市街街景(摄影 刘文康)

  在东昌古城的东门外,从东关大街西首驴市口弯曲南行,约一里半,直到南尽头东昌湖,这就是古老的商业街─—米市街。该街宽约七八米左右,而在历史上街南头有一条偏向东南的大道通达龙湾运河岸上。

民国年间旧米市街北口民国年间旧米市街北口

  米市街是漕运兴盛以来聊城最早的粮食集散地,后来闸口东出现了一条“粮食市街”,为相区别曾加一个“旧”字。此街在清宣统二年(1910)《聊城县志》上有明确记载。当年,这里粮店汇聚,大到粮行、粮栈,小到粮户、粮亭,鼎盛时期足有数十家。每日里买进卖出,交易繁忙,街面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外购外销的车辆则南去龙湾运河岸,然后经旱路或水路南通北达。清代至民国初年,本街设有“粮业公所”,城关七十二家粮行同仁经常在此聚会议事。民国年间,受军阀扰乱,日伪摧残,经济萧条,粮业也逐渐衰微,最终使米市街的粮食买卖结束,仅留下这个象征昔日历史的街名。

  米市街上旧时有多处名胜古迹,见于史乘的主要有“海会禅院”、“太汾公所”、“三皇庙”、“忠善祠”等。

  海会禅院,又称海会寺,位于该街南段路东,为明代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延禧创建。

  清代至民国初年,“粮业公所”设于此地。太汾公所位于该街路东,清康熙年间由山西省太原、汾阳两府客商兴建,初为晋商的临时公寓,后来成为同乡聚会议事的地方。它是外省商人在聊城建立的第一座会馆。

  “三皇庙”祀天皇地皇人皇,初建年代失考,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地方人士陈兆杰重修。忠善祠位于海会禅院南,即米市街的南首路东,祀殉难典史周养民、善人李应凤。周养民,庆阳人,顺治初年在县衙任职,爱民如子,后殉于公职。李应凤,家居城内西南隅,乐善好施,舍己为人,遐迩闻名,并受到朝廷的褒扬,树为传统道德的楷模。据本街老人讲,街南段路西曾有“僧忠王庙”(僧格林沁),为清代建筑、毁坏年代无考。

  清末民初,米市街上的买卖开始呈现多样化,除了还存在一部分粮店外,陆续出现了各类店铺或作坊。如“全盛德药材栈”,它是东关“怀德堂”名药店兼营的,专做批发生意。还有当铺、酱园等。

  1927年,民生染织厂在该街创办,约有职工百人,使用木织机生产白布、花格布等,三十年代初关闭。

  米市街北段路西曾有处“钱业公所”,大门是砖砌西式建筑,这是全县银钱业同行集会议事的公共场所。每天上午,城关同业人员都来碰头,相互交流商情,彼此出谋划策,帮助排解纠纷等,对于促进同业团结、共振金融行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米市街又是一条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街道。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米市街回族商人蒋宝荣倡导发动聊城商界,协同聊城三师、二中、道立小学等校师生三千余人,组织了“聊城商学联合会”。蒋宝荣,字光甫,善于排难解纷,敢于为民请命,在坊间孚有威望。他带领商人上街演讲、游行,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在聊城的蓬勃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米市街的优秀青年王笃元、蒋东岭、刘文奎、窦余泉、周怀义等投身范筑先将军领导的抗日队伍中,先后为国牺牲。

  1938年11月15日,日军攻打聊城东门,战斗空前激烈。范筑先将军亲临城头指挥作战。日军爬上城头后,守城战士与日军短兵相接,奋勇搏杀。一个日军用短枪打伤了范将军的左臂,危急时刻,传令队战士窦余泉猛冲过去,用刺刀将那个日军捅死。在这场战斗中,窦余泉力杀数个敌兵,最后血溅东门,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壮之歌。另一位青年王子禄,是一二九师新八旅的战士。多次参加对日作战,于1940年牺牲在河北广平。1944年4月,中共筑先县所属武工队为查清驻聊伪军情况,队长韩学水、指导员孟克、队员谭文富及专署公安处陈副处长等四人,乘夜间敌人不备之时,突进米市街孔家酱园后院,抓获了伪十七团副团长张建州及其军需官李某,给予了敌人有力打击,致使伪十七团迅速调离聊城。1947年聊城解放,春季大参军,米市街的杨寿春报名应征,随军南下,屡经战场,多立战功,升为二野一五四团警卫连副排长,后在战斗中失踪。1958年5月,追认为革命烈士。

  聊城著名武术师王恒玉是米市街人。他自幼习练查拳,又师从全国武术界名人、聊城人马永胜学太极拳,武技精湛。民国年间曾赴南京参赛,载誉而归。门下弟子多有成名者,著名国画家呼盉斋少年时曾从他习拳。

  米市街住有一位学识渊博的退休教师,名叫高萍踪。他生于光绪年间,一生从教,注重文史研究。晚年写作多篇文史资料刊登于《聊城文史资料》等书中,并对登门讨教的青年文史工作者热心指教,寿高九十多岁而终。

  新中国成立后,米市街上陆续驻有粉末冶金厂、鞋厂、家具厂、县豫剧团、二轻供销科等企事业单位,米市街居民和驻街单位的干部职工一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粉末冶金厂前身为五十年代建立于闸口西路北的“聊城白铁生产合作社”,通过加工白铁制造农具和日用品。1966年,改为“聊城县粉末冶金厂”,采用铁粉、硬脂酸辛、石墨粉、锭质油生产粉末冶金套。鞋厂前身为1954年在城内建立的“聊城县制鞋合作社”,1956年迁至米市街北段路西。1958年转为合作工厂,名为“聊城市制鞋厂”,后更名为“聊城县制鞋厂”。该厂初产布鞋,1979年后增加皮鞋制作,更名为“聊城县皮鞋厂”。家具厂前身为1952年建于越河圈街的竹器生产合作社,1961年迁到本街中段路东。初期以编制生产、生活用具为主,如篮子、筛子、笆子、扫帚、藤椅、儿童藤车、蒸笼、油篓等。1968年试产洗涤剂,后称聊城县洗涤剂厂。1972年转产锅盖、风箱、蒸笼等炊具,改名“聊城县炊具厂”。1974年后,添置跑车带锯、万能锯、打槽机、平面刨等设备,1979年更名“聊城县家具厂”。1982年后,开始生产板式结构家具,并试产高档雕花大漆古式家具条几、八仙桌、太师椅等。

  聊城县豫剧团,现名“聊城市豫剧团”。组建于1948年,初名寿张县豫剧团,寿张县撤销后,改名为阳谷县豫剧团。1964年归专区领导,1970年下放聊城县,名“聊城县豫剧团”。县改市后,团名相应改变。设地级市后,团名未改,归属地级市领导。曾到东北三省、河南、河北各大城市及农村厂矿巡回演出。多次参加省、专区举办的戏剧汇演、调演并获奖。先后出现了张桂花、章兰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聊城豫剧团旧址聊城豫剧团旧址

  米市街中段偏北,路东有条“刘家胡同”,它弯曲东通,呈弧形绕丁家坑北岸,到达馆驿口街南部。

  米市街的历史辉煌而丰富多彩,对聊城的文明进展有过重要的贡献。米市街的先人们永远值得后来者敬仰、怀念、学习和效法。

  选自《东昌老街巷》东昌府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