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3月16日讯(记者 王迅 王舒薇)近日,泰安高铁站附近一在建小区施工现场挖出一座古墓,一时间部分网友纷纷对墓穴的地址和墓穴的主人展开猜测,墓穴的主任究竟何许人也?经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周郢研究考证,初步断定墓主为北宋人姜规。
挖掘机挖到古墓 墓穴内发现三具骸骨
3月15日,记者在来到该在建小区的墓穴地点,据施工工地的一名工人介绍,古墓遗址是前几天发现的,现在墓址已经回填,已将坟迁址到出土位置的西侧。
“13日下午,挖掘机到这里作业,掀开了墓室的一扇拱顶,发现了古墓,从里面出土了墓碑,还发现了人骨。”目击者潘先生说,该处地面原来都是土,由于施工挖掘,古墓才显现出来,地面上散落的石板和青石砖,都是从墓室里挖出来的。
据潘先生等三名目击者介绍,古墓被发现后,墓穴中的人骨被迁移至西侧的坟中,共有三个头盖骨。与此同时,还出土了两块石碑,一块志盖一块志文,上面刻文字,为墓志,现已经被转移到临时安置点。
专家判定墓穴出土长砖为宋砖 外包裹物类似朱砂
据附近看守工地的人员告诉记者,当时挖开墓室顶后,出现了三个并排排列的墓穴,中间由两个石板隔开,两侧各有拱顶支撑,三堆人骨分列在三个墓穴中,其中东北侧最边上的墓穴中还有两块方形石碑,为一合,看上去比较完整。此外,在出土的物件中,还有完整的方砖、半个拳头大小带有四脚的石器。记者看到,方砖呈现扁平状,从破损的边角上可以看到青黑色内里和外部包裹的红色表皮。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周郢等相关学者和专家表示,散落在现场的石板均为墓室内部结构,有弧形的拱、有带卯榫结构的石壁和石墙,黑色的青砖和带有红色表皮的长砖为宋砖。“红色砖块外包裹的是类似朱砂的物质,但从现场挖掘痕迹看,并没有发现带花纹或图案的石壁或砖瓦。”专家说道。
所葬之人疑为北宋人姜规及其两位妻子
周郢来到石墓志的临时存放点,解读石碑上的文字。从墓志的情况来看,其尺寸为56.5厘米66.5厘米,厚13.5厘米,志盖为小篆,题“宋故姜公将仕墓志铭”。志文为楷书,共37行,满行33字。题称“宋仕郎姜公墓志铭”。后署:“开州助教前夔州奉节县丞韩中撰,奉议郎前知相州安阳县丞钱谷书,承议郎庆源府司录事赐绯鱼袋李焘篆盖。”
周郢考证志文,“根据志石所载,墓主为北宋人姜规。姜规(10581123)字子正,其先为东平(府)肥城(县)人。”周郢说,墓穴里所葬之人为北宋人姜规,为奉符县人,而奉符就是现在的泰安,由此可以推断出墓志出土地点,在宋代属于奉符县奉高乡。
周郢考证,志文称姜规“幼授经于乡,通大义,时时作小诗以见志。频涉猎史传,间开口议论古人是非得失,自为己见。至黄帝方书、神农本草,皆精通之。”周郢据此推断,姜规精通经史诗文,旁及医道,是个博学之士。与此同时,根据志文记载,姜规由于举进士不中,即弃书卷为生计,后补官将仕郎(宋从九品散官)、守郓州助教。又助弟弟姜矩入朝为官,显荣于朝,人谓此系姜规“笃于孝友之效”。“姜规居乡,乐善好施,口不藏否人物。以宣和五年(1123)七月卒于家,得年六十六岁。则其生应在北宋嘉祐三年(1058)。”周郢说,从墓志可以看出,墓主姜规去世时66岁。
墓中三具骸骨除墓主姜规外,另外两人是何人呢?经过考证墓志,周郢说,“墓志中提到先娶束氏,始见知于其兄故尚书水部员外郎长孺于微时。可以得知姜规原配束氏,后来续配王氏,可以认为墓中三具骨骸为姜规与其两位妻子。”
墓志为研究泰山史事提供非常难得的史料
志盖上题写着“宋故姜公将仕墓志铭”。据周郢考证,墓志中还关涉一些重要事件与人物,比如升元观与道士张舜民两件事。
志文写道:“乡人王彪死攒建封院,其后,院改为升元观,县督起攒,县甚迫。彪弟奕贫不能举,公为出钱丐地,使即日办其事。周人之急如此。”周郢说,升元观(建封院)故址在岱宗坊以北,据现存宋政和八年(1118)《升元观敕牒》称:“建封院一所,逼连岳庙之后,殿屋完备,田产颇多,只一村僧占据主持,任从民间安攒邱墓,秽恶不蠲(juān),深虑渎真仙不便,欲乞申朝廷改为道观。”周郢说,由此可以认为,此为宋徽宗时,尊道排佛事件之一。牒文中所说建封院安攒邱墓事,也可与墓志所述王彪攒葬(暂厝,临时安置灵柩)一事相印证。从中可知改僧院为道观过程中,对民间骚扰之重。
志文也提到道士张舜民,“道士张舜民尝贷白金数十,复受寄舜民米钞直百赊千,后舜民因事累匿迹自经,且将死,公闻之,急持所寄钞往,欲及其生还之。无何,已不能及,即对众授其家人,不问所贷。”周郢考证,张舜民其名见于水帘洞石壁题刻:“元祐六年,刘仲平游,岱岳观主张舜民同来。二月七日。”周郢说,张舜民后因事自杀,或与宣和元年(1119)道教头目林灵素失势被逐有关,但是其内情尚待考证,墓志留记了此位泰山名道的最终结局,十分重要。
“泰山附近墓志出土较少,此次《姜规墓志》出土,不仅可以借此研究北宋时期,奉符乡绅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思想状况,从中更可窥知徽宗一朝,泰山佛道兴替与道士活动。”周郢说,此次出土的墓志保存相对完好,为研究宋代泰山史事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