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的日臻成熟,我省乃至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迅速,新浪山东教育频道走进山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职业学院,独家对话山东职业学院院长秦河,就山东职业学院探索职教改革、推进国家骨干校建设、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新浪山东教育:秦院长您好!首先祝贺咱们学院顺利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省级验收,也非常荣幸能和您就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高职办学特色创新等方面作交流。
    秦河院长:谢谢!非常高兴有机会同大家在新浪山东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借此机会,我代表学院对社会各界及网友们长期以来对山东职业学院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
    新浪山东教育: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对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有了政策支持和改革目标,请您谈一下我们学院近年来在这几个方面作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
    秦河院长:学院自2011年全面启动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来,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坚持科学性、开放性办学,搭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四方共建的办学平台,组建了“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8个院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和24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四层校企合作机构,众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形成了“四方联动、四层协同、多边合作”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战略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企业人才共育共管、人事管理与分配改革、招生就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6个方面,完善了43项制度,新增合作办学单位27家,达到35家,新增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269家,达到388家。在职教集团的协调下,学院重点开展了“校企双赢、产教融合”的亚龙职业教育研究院山东分院、用友企业管理全景仿真实习基地、中德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数字化制造中心、FANUC技术应用中心、中德诺浩汽车实训中心、北京动车检修实习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并与知名专家合作成立了南车集团浦镇机车车辆股份公司黄文杰专家工作室、清华大学叶佩青教授专家工作室,整合了办学资源,拓宽了办学渠道,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职教集团的运行,为校企紧密合作探索出一条成功道路,为同类院校提供了良好的集团化办学的经验。
    学院紧跟轨道交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突出铁路行业特色,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根据行业背景相同、就业岗位相近的原则,以重点专业为核心,整合相近专业,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合理确定专业群结构,协调专业群建设。深化内涵建设,创新性的围绕“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创造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育和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开展人才培养。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课本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工作场景为中心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的系统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重点强化,职业综合能力的依次提升。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特长生导师制、社团活动、技能竞赛、个性化培养模块”等创新教育,探索建立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推行“特长生导师制”,吸引具有学有余力及特长的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一技之长。组建创新协会等86个社团联合会协会,广泛开展社团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多数学生参与业余学习实践,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系统设计建立“系、校、省、国家”四级技能竞赛体系,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挥“以大赛携手校企合作,以大赛促进技能提高”的作用,以赛带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改、训赛相融,培养创新能力。推行个性化培养,开设选修课程、创新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到目前为止,学院学生已获得国家专利210项,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3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16项,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50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37项。学院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用中华美德引领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教育实践,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和日常育人的实践中。通过开设《国学智慧》、《中华民族精神》等通识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人文情怀,拓宽知识及视野,塑造健康人格。开展“中华美德进万家”系列活动,聘请欧阳中石、许振超、乔安山等著名学者及先进模范人物担任德育导师,与学生面对面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宣传小分队走进革命老区,探访模范事迹,深入农村基层,贴近一线企业,践行美德、传承美德、弘扬美德的德育新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教学中贯穿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实现从“传统文化—中华美德—职业道德”的逐渐提升。
    学院以网络基础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为“轮对”,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信息化教学与管理为“轨道”,“四轮双轨”推进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升教学改革质量。
    自《实施意见》文件颁布以来,学院立足职业人才系统培养,面向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发挥“机电见长”的专业优势,以机械、电气类优势专业为核心,带动其他专业,积极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建设,探索实施了单独招生、对口招生、高职与中职、应用型本科贯通衔接培养、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联合培养,积极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做为山东省首批试点专业,在2013年分别与济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合作,率先开展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2014年学院将分别与山东交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合作申报土木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当好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排头兵,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指导思想,必须做到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从高职院校的职能和责任来说,必须担当高职教育开拓者和探索者的角色,发挥先导作用,要将专业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同市场“零距离”对接,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新浪山东教育:咱们学院刚刚顺利通过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省级验收,请您谈一谈通过骨干校建设学院在软、硬实力方面有了哪些改变和提升?
    秦河院长:三年来,山职人借势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为指导,步履坚实,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学院骨干校建设项目共分为8个子项目,其中5个中央财政支持项目,3个地方财政支持项目。学院骨干院校建设计划总投资为10030万元,实际投资11530万元,超额完成任务。骨干校对学院软、硬实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组建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校企合作四层组织机构,创新“四方四层多边”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改革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典型项目,建成校企合作办学的典范。
    二是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重点建设铁道机车车辆等6个专业及专业群,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开发与建设,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成为培养轨道交通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三是建设集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产品生产、技能大赛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实训实习基地,开发配套的教学与培训资源包,依托学院轨道交通高技能新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大学生竞赛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成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示范区。
    具体的建设成果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创新了“四方四层多边” 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增加了办学活力;
    (二)实施了职业能力、创新精神、素质教育“三线贯穿”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了“两个平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两个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个性化培养模块)”的课程体系,开展了项目课程教学改革;
    (四)打造了“双向带动,优势互补”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提升了教师教学实力,选派专任教师202人次到德国、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习和培训,更新专任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五)针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办学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项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等多方面改革实践,全方位、系统化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三年来,进行省部级教科研课题立项41项,院级教研课题立项148项,特长生课题217项,发表论文283篇。2014年2月在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学院共申报九项教学成果,其中八项获奖,获奖率89%,一等奖4项,占全省一等奖总额的8.9%,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名;
    (六)建成了实景化、数字化“六位一体”(集‘人才培养、技能竞赛、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产品生产’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夯实了专业办学基础,其中轨道交通实验实训中心、五轴数控加工中心、精密测量与快速成型实训室、激光技术应用中心等实训室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七)提供了“多类别、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八)实践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衔接,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九)搭建了“四个平台”( 网络基础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了教育信息化水平;
    (十)培养了“知能兼备、德道同优”人才,社会认可度显著上升。
    经过三年建设,学院的办学活力、办学效益、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办学理念进一步更新、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建设成效显著,起到了山东高职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
    新浪山东教育: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咱们学校多年以来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良好口碑,我们很想知道咱们学院对于服务学生就业做了哪些工作,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做了哪些规划,这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秦河院长:其实也称不上什么秘诀,学院多年来坚持“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就业靠专业,发展凭素质”的育人理念。建立了全院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全年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机制。实施“以系为主,学院统筹”的就业工作模式,每个二级院系都设有专门的就业办。对毕业生实施“个案指导”和“8215毕业生回访”,坚持对80%的毕业生两年内回访,对10%的优秀毕业生五年内回访。引进第三方权威评测“麦可思”和大众舆情调查等,及时反馈社会行业就业前景和毕业生信息,及时跟进一线,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学院设有职业技能鉴定所,可对48个工种开展高级工技能培训和鉴定,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顺利就业,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学生拥有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工作经历证书,实现出校入企零距离对接。
    学院改革招生制度,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自2011年开始实施单独招生,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单独招生专业,探索多元化录取标准,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突出了学院职业教育特色。比如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高级乘务)专业单独招生中,根据专业特点与岗位需求提高了面试成绩的比例,并由校外专家评定,保证了录取质量。
    学院主动适应中国铁路的发展和山东经济转型,抓住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机遇,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整合人才、技术、装备三大资源,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成为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自2011年以来累计培养毕业生15000余人,毕业生被各铁路局、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地铁公司、地方铁路局、中铁集团下属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的铁路自备专运线录用,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我们的毕业生上手快、能力强,迅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学院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加强了对合作企业的信息调研,挖掘出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融合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三年来,订单培养范围和订单数量逐步扩大,先后与济南铁路局、北京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太原铁路局、南昌铁路局、青岛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石家庄地铁、兰州地铁、中铁电气化局、青岛港、日照港、联想集团、师创软件、东忠软件等企业合作,累计开展订单班49个,订单培养2700余人。订单班的实施将企业招工与学院招生对接起来,变招工为招生,实现了毕业生高就业率、高质量就业的“双高”目标。
    “十二五”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左右,“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城市地铁、轻轨规划线路建设里程将达到2600公里。按照铁路营运110人/公里,地铁60人/公里用人标准计算,人员缺口巨大,轨道交通行业就业前景广阔。铁路与地铁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工作性质稳定,福利待遇高,吸引力强,作为省内唯一具有轨道交通行业背景高校,我校毕业生竞争优势明显。我们与济南、北京、成都、南昌等铁路局沟通,提前预测3-5年铁路用工趋势,调整招生计划,指导招生专业设置。积极走访全国地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开设定向培养班,“入学即就业”,解除学生就业顾虑,集中精力用于学习,保证高质量就业。“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是我们服务学生就业、成就学生梦想的始终坚持的目标。
    新浪山东教育:骨干校建设完成后,学院如何面对“后骨干、后示范”时期的发展,如何继续突破自我,继续充当职教改革的“高铁”?
    秦河院长:骨干校建设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征程的起点。通过骨干校建设,学院无论从办学实力、品牌地位、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作为我国高职教育新版图中的示范坐标,我们需要在冷静评价,理性回归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大机遇,骨干、示范院校更要率先探索,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贯通职前和职后教育,探索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并举的新模式,促进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使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沟通衔接,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做职教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首先要做到主动融入,踏实作为。积极融入产业圈,内涵建设显特色。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后示范骨干”时期,高职院校更应理性的应对招生、就业、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困难,调整办学思路,把内涵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应立足产业集群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持续推进重点专业建设,进一步突出“区域”意识和“本位”意识,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行业产业,合作骨干企业,构建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院级重点专业三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根据行业职业岗位新变化、新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完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由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组,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标准。同时,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针对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特色教材,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证书的融合、课程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对接。以师资队伍建设为载体。推行师资队伍建设“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和分层培养机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和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建立校企共建的企业师资培养、锻炼基地,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等,以期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其次要提升科研能力,服务社会,不断注入活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更是骨干示范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建设,是“兴校之计、强师之路、育人之道”,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树立“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完善科研配套政策,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研、科研、技术开发队伍和一批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制度,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采取“企校联姻”等方式,解决学院“研”的瓶颈。通过“借船出海”等方式培养锻炼骨干教师,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拓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寻求更多的科研项目和合作机会,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多接项目,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三要拓宽办学功能,扩大国际合作,树立“山职”品牌。要“内提素质、外树品牌”,坚持高职教育开放性,树立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理念,围绕产业发展要求,利用学院品牌和专业优势,与跨国集团、大型企业合作共育人才,满足企业海外发展需要。积极和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同类院校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学生海外实习、定向生联合培养、交换生双向共育、师资双向交流、双向兼职等形式,促进国际合作发展,有效扩大学院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要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勇于担当,敢于实践。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鲁昕副部长也多次提出了高职教育具有促进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的功能。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更应继续发挥“火车头”精神,勇于担当,做文化传承的排头兵。要结合齐鲁文化及经济发展区域的人文历史,分析师生精神层面的成长发展规律,凝练形成专业群特有的文化精神,通过“产业文化进教育,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全面促进校企文化、信息的有效融通,形成文化建设助力专业发展的格局。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企业元素,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掌握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的流程和技能,实现校企文化全方位融通,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晚会中有句台词可以概括作为一名职教人的永恒心声,那就是:技能成就梦想,劳动创造财富!90年前,教育先驱黄炎培在他撰写的《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职业教育:“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 时至今日,黄老先生的思想依然启发我们砥砺前行。高职版图幅员辽阔,空间巨大,身居其中产生的强大的吸引力应该和受教育者内心的取向与愿景合拍,才能相互吸引,共同成就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一起实现我们的”职教梦”、“中国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