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依托传媒高等国际联盟的平台优势,由中国传媒大学分别与联盟盟校在新闻、影视艺术、动画与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管理、传媒音乐等专业领域开展国际联合学位培养,力求通过国际化推动传媒高等教育的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传播竞争与合作的“传媒全球公民”;同时为传媒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贡献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科研单位,是教育部在国内首个批准的传媒综合学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资源,分别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硕、博层次的联合培养体系,进而形成了“一对多”合作办学的国际传媒综合学科体系。

  学院开设的专业涉及国际新闻传播、动画与影视特效、数字媒体艺术、国际广播电视、传媒艺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影视导演、文博管理、国际演艺文化管理等。同时,学院依托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一流国际传媒高校的教育资源,以“汇聚全球精英 传播中国智慧”为理念,力求通过国际化推动传媒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能够“熟悉全球传播规则、参与国际传媒竞争、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媒全球公民(Global Media Citizen)。学院通过与国际传媒资源的紧密接轨,形成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传媒产业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致力于创建“国际化传媒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的实验示范基地”。
  

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中国传媒大学在2016年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普通类本科专业招生,此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联合设立,于2014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批准书编号MOE11USA02DNR20141596N,是按照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要求进行的联合培养项目。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招生工作,保证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和《中国传媒大学章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名称:中国传媒大学。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上级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学性质:公办、全日制、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达到所在专业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符合国家及学校有关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颁发相关的学位证书。

  第三条 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工作将全面贯彻教育部2017年有关文件精神。本着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新生。

  第四条 学校普通本科层次的招生包括普通类招生、非通用语专业招生、国家专项计划招生、艺术类招生、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第二学士学位班招生等。高职层次招生全部为艺术类招生。学校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第二学士学位班为两年。高职标准学制为三年。

  第五条 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工作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高职学生招生工作组织机构由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工作委员会、招生办公室三级机构组成。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是最高决策机构,统一领导学校本科、高职学生招生工作;招生工作委员会是咨询监督机构,负责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建议咨询,监督学校招生工作;招生办公室是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学校本科、高职层次专业招生的日常工作,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代办。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七条 招生办公室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校规划、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各省(区、市)的生源情况及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等因素,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发展规模、人才需求、学科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与导向,深入开展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年度招生计划。年度招生计划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校长办公会审定后,报教育部批准。

  第八条  招生办公室依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和国家有关招生政策,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按照“以发展促公平”的原则,结合学校办学条件、考虑生源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招生专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科学、合理地编制分省招生计划及有关专项计划,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校长办公会审定后,报教育部批准。

  第九条  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作为学校预留计划,预留计划使用时,坚持质量优先、公开透明的原则,主要用于本科录取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超过计划数提档的、符合录取要求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以及解决同分数考生的录取。

  第十条 招生办公室将教育部批准后下达的招生计划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十一条 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领导下,在各省(区、市)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下进行,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

  第十二条 学校在提档时,原则上承认省级招办报教育部备案的全国性加分项目,但录取时以实际高考成绩(不含任何加分)(以下简称实考分)为准。实考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

  第十三条 外语类专业只招英语语种的考生。报考我校外语类的考生如所在省级招办组织外语口试,考生须参加口试且成绩合格,同时高考英语成绩须达到满分的70%(含)以上。其他专业不限制考生应试的外语语种,但学校的公共外语课只开设英语课程。

  第十四条 普通本科专业录取原则

  第一款 根据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提档比例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05%以内;实行顺序志愿的批次,提档比例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10%以内。

  第二款 普通本科录取考生实考分须不低于当地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第三款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在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将按照考生实考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直至完成来源计划。若符合条件的非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仍不足,将征集志愿。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未完成的计划也将征集志愿。征集志愿仍不足则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生源质量好的省份完成招生计划。

  第四款 对于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且符合学校录取标准的考生,按照实考分从高到低进行录退。在实考分相同情况下,优先录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若均无政策性加分,依次按语文(文科)或数学(理科)、英语、文综(文科)或理综(理科)科目成绩排队录取。若单科成绩完全相同,我校将使用预留计划追加录取。

  第五款 确定考生录取专业时,根据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设定专业志愿级差,第一、第二、第三专业志愿之间的级差为2分,第三专业志愿以后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级差;所有已投档考生按实考分排队,从高分到低分按照各专业招生计划数顺序录取。第一专业志愿无法满足的考生,实考分减掉一个分数级差进入第二个专业志愿排队,依此类推。同一专业录取时,相同条件下,优先录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若均无政策性加分,按语文(文科)或数学(理科)、英语、文综(文科)或理综(理科)科目成绩排队录取。

  第六款 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若服从调剂,按实考分从高到低(实考分相同时按语文(文科)或数学(理科)、英语、文综(文科)或理综(理科)科目成绩排队)调剂到尚未录满的专业,专业志愿无法满足又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

  第七款 上海生源考生普通本科专业录取原则

  第一 提档比例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05%以内。

  第二 考生选考科目符合所报考专业选考科目限制要求。录取考生实考分须不低于上海市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第三 进档考生按照实考分确定录取专业;若实考分相同,优先录取有政策性照顾分加分考生;若该分数还相同,依次按语文+数学、语文数学单科最高分、外语、选考科目单科最高分排队录取;若该分数仍相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予以录取。

  第八款 浙江生源考生普通本科专业录取原则

  第一 按照专业计划100%进行提档。

  第二 考生选考科目符合所报考专业选考科目限制要求。

  第三 进档考生按照实考分确定录取专业;若实考分相同,优先录取有政策性照顾分加分考生;若该分数还相同,依次按语文+数学、语文数学单科最高分、外语、选考科目单科最高分排队录取;若该分数仍相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予以录取。

  第九款 江苏生源考生普通本科专业录取原则

  第一  提档比例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05%以内。

  第二  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B+B,录取考生实考分须不低于江苏省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第三  进档考生按照考生“语、数、外三门原始分+政策性奖励分+附加分”(不含政策性照顾分)的成绩,确定考生录取专业;若该分数相同,优先录取政策性照顾分加分考生;若该分数还相同,按语文(文科)或数学(理科)、英语科目成绩排队录取。

  第十款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类录取原则按照本条例执行。

  第十五条 非通用语专业录取原则

  非通用语专业在部分省(区、市)本科提前批次投放招生计划,提档比例为招生计划的120%,录取时按照本章程第十四条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实施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新疆协作计划、南疆计划、港澳台侨招生等招生计划,以及国家专项计划。录取时按照本章程第十四条规定执行。其中,少数民族预科班(含新疆两年预科班)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当地本科二批控制分数线,国家专项计划录取考生实考分不低于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

  第十七条  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原则

  对艺术类、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的录取,依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本校当年相应类别招生简章执行。

  第十八条 第二学士学位班录取原则

  第二学士学位班的录取原则,依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第二学士学位班招生简章》执行。

  第十九条 新生入校后,学校统一进行新生复查工作。凡复查不合格的新生,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直至取消录取资格。

  第五章  招生监察

  第二十条  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和监察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成立由主管纪检监察工作的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监察办公室,负责本校的招生监察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招生监察力度,确保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原则的贯彻落实。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中国传媒大学招生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学费及住宿费标准按上级主管部门及北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学校设有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对于贫困学生设有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校外机构资助等措施组成的相互补充、较为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新生入学时设有“绿色通道”以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第二十四条  学校实施招生工作“阳光工程”,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在学校本科招生网及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及时公开招生工作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  本章程由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国传媒大学网址:http://www.cuc.edu.cn

  本科招生网网址:http://zhaosheng.cuc.edu.cn

  招生办微博:http://weibo.com/cuczsb

  招生办微信: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微信号CUC-zsb)

  招生咨询电话:010-65779370、65779256、65779141(传真)

  招生咨询邮箱:cuczsb@cuc.edu.cn

  纪检监察电话:010-65779383

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计划说明

  一、学院介绍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科研单位,是教育部在国内首个批准的传媒综合学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外办学函[2014]67号通知,批准书编号:MOE11USA02DNR20141596N)。学院以“汇聚全球精英 传播中国智慧”为理念,集纳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多学科交融优势,形成中传-纽约理工传媒技术中心、中传-诺丁汉全球传媒管理中心、中传-密苏里国际新闻传播中心,逐步建成一对多合作办学的现代国际传媒综合学科体系。依托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一流国际传媒高校的教育资源,采取“1+N”办学模式,由中国传媒大学分别与联盟盟校在新闻、影视艺术、动画与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管理领域开展国际联合学位培养,力求通过国际化推动传媒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动传媒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联通高等教育与传媒业界。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是中国教育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与艺术学科专家评审委员单位,是国际化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示范机构。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与艺术学科工作组召集单位,是教育部、科技部 “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基地。

  二、培养特色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一批“熟知全球传播规则、能够参与全球传播事务竞争与合作,运用先进的、国际通行的传媒信息手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参与或领导国际团队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的传媒全球公民(Global Media Citizen)暨“GMC培养计划”: Global,培养中西文化融合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大使;Media,培养艺术、技术、管理融合的现代复合型传媒人才;Citizen,培养根植乡土,有责任心、有行动力、有担当的现代国际公民。

  根据传媒全球公民GMC人才培养计划,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实行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国内三年,海外一年的双校园培养。目前,学院共引进国际课程139门,由外方教授全英文讲授。常驻外教课时量占专业课程总量的65%。

  特色培养项目有:

  1.“国际传媒大讲堂”系列讲座

  该课程作为系列开放型社会实践课程,以“汇聚全球精英 播中国智慧”为理念,邀请国内外传媒业界资深专家、产业领军者和创新先驱,聚焦传媒前沿,进行强强对话,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传播竞争、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媒全球公民-GMC”。课程邀请来自中央电视台、国际通讯社和中国一流数据新媒体的首席专家,面向本科生启动多层次讲座,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2.“国际时政前沿专家讲座”课程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立场的国际传播人才为目标,在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的指导下,学院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外交学院等各领域的一流专家,针对时政热点和国际关系,进行“国际时政前沿专家讲座”系列课程,以帮助青年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国际时政和中国国情,打造具有世界胸怀的传媒全球公民。

  3.密苏里新闻教学周活动

  以国际化教学为核心,以新闻传播学前沿为导向,学院邀请密苏里新闻学院资深教授,全英文授课,讲授“媒体融合新闻报道的艺术和技术”(Techniques & Arts for Media Convergence Reporting Journalism),融合媒体报道基础(Media Convergence Reporting Basics)等系列课程,并运用享誉全球的“密苏里方法”进行专业指导,实现了充分的教学互动和资源共享,成为学院国际新闻学科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

  4.国际英语中心

  学院重视强化英语教学,制定了相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与纽约理工学院(NYIT)、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TU)的多次谈判,合作建立国际英语学习中心,探索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顺利出国留学。目前,学院已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TU)和美国的纽约理工学院(NYIT)合作,分别开设NTU PEAP课程和NYIT ESLI课程。

  5.CAS文化产业调研(Creative Action Service)

  每年暑期,学生根据研究专题方向,分组去往联盟盟校(英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和中国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展专题调研。

  6.国际化实习及就业机会

  学院依托丰富的国际传媒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就业指导和赴国际企业实训机会。学生可根据能力和兴趣,选择到全球知名传媒、艺术和科技公司,以及国内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家级影视创作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进行实习,同时有机会根据政策享受国家留学创业孵化,入驻国际传媒科创中心。

  三、师资力量

  依托我校“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内培外引,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外国专家教学团队。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建构,学院实现了中外教学资源的汇聚,形成了以“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以“三个三分之一”作为搭建国际型教师队伍标准的教学师资体系,为国际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分之一外方沉浸式教学导师。学院形成了外方合作院校师资的长期驻校教学机制,目前学院常驻外方师资达25人次,同时每学期还邀请外方合作院校相关专业其他教师进行短期访学,来自30所知名国际传媒类大学的56位国际大师或国际教授受聘担任客座/讲座教授,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创新的科研和学科创新的合作基础。面向学生进行前沿讲座教学。

  三分之一中传国际创新课程导师。学院与中方相关合作学院确立了“合作项目负责人长效化办公机制”,陆续已有60余位中方教师为学生授课,其中博士、副高职称教师比例占到了80%以上;同时特别邀请校内教学名师,教授及专家参与授课;组织中外教师见面会,持续推进教学国际化。

  三分之一业界优秀导师。通过教育部特色项目“国际教授工作室”资助的方式,每年邀请十余位专家对学生进行1-2周的专题教学;通过“国际平台课程——国际文化传播前沿课”的方式,让在京的国际学者进入到教学团队;同时,学院邀请业界导师及大咖,如中央电视台、建设银行、财新传媒、韩国SBS综艺局、国家一级导演、零点集团等在内的三十余位业界精英人士为学院业界导师,纳入教学团队。

  四、出国交流

  学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有连续两届研究生(共计86人)全部顺利前往纽约理工学院学习。首届学生中,有6位优秀毕业生分获纽约市级和纽约理工学院校级荣誉。2017年传播学专业将有15名本科生前往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海外学习,4人前往该校进行学期交流访学,5人前往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进行学期交流访学。

  截止2016年,学院已成功举办了“瑞士洛嘉诺电影节暑期学院”、“中欧传播法青年领袖遴选计划”、“法国高布兰动画学院大师班”、“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时尚摄影与艺术图书暑期班”等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第三国国际交流与实践调研的机会,部分优秀学生获得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全球暑期学院奖学金”。   

  五、实践成果

  2016年学院实践教学设计了9个暑期实践教学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报。我院参与暑期实践教学项目的同学共有151位,全部学生均认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通过了考核。37%的学生参与了国际实践项目,出色地完成了实践教学课程,取得引人注目的实践成果,例如:

  201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ICUC国际数字影像融媒体创新孵化基地”制片,我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与创作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大型纪录片,引来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16年自主研发的聚焦人工智能的大型科学挑战类节目《人机大战》已在CCTV-1立项成功,获得央视节目创新大赛第一名,并被评为年度重点项目。

  “美丽中国实践采风计划”和“国际影像丝绸之路”是集国内外创作、展映、评奖为一体的青年影像创作实践项目。两个项目的成功运行依托于我院与国内外政府机构、高校及热心教育公益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的学生创意实践基地。2015年该项目产生了十部达到广播级别的微电影、纪录片作品。6部微电影作品入选CCTV-7“三农人物”《十年十人》微电影优秀作品展播目录,其中我校学生宋燚导演的《艰难之路》获得“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同年我院与丹麦新闻学院合作举办的“国际影像丝绸之路——丹麦”项目产生4部广播级优秀纪录片,其中我院学生苗一峰、王铎等担当主创的《活在当下》获得第49届美国休斯顿国际电影节视频大赛单元研究生级别银奖及第四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一等奖。2016年,我院又协同校组织部举办了“韩国文化产业调研计划”,创作了一部长达2小时的纪录片作品;协同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旅游局举办了“美丽中国实践采风计划(莱芜站)”,其中我院学生谢婧、王琳、文艺濛、郇然、郑博文等共同创作的纪录片《农民韩克的导演梦》入围北京电视台主办的第五届“青春的纪录”大学生纪录作品大赛;协同广西贺州市远程办举行了 “美丽中国实践采风计划(贺州站)”,并议定了进一步的合作计划。

  六、毕业就业

  学院设立全球职业规划中心,全面引进外方合作学校的国际留学及国际传媒职业发展计划,通过国际传媒咨询委员会、国际校友会,全程指导学生赴美国和英国学习交流,并开展国际实习计划和国际传媒职业发展规划。常设国际传媒艺术馆,国际传媒创业孵化平台,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支持下正在建设“国际传媒留学创业园”。

  按照GMC人才培养计划,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国际组织、国际知名传媒、技术公司、国内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文化传媒机构。目前,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包括纽约联合国总部、纽约百老汇、华融资产、网易、搜狐等国际组织、国际知名媒体公司、国际知名文化及网络公司。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学院的GMC(传媒全球公民)中外联合培养方式高度认可,相关单位对我院首届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招生计划说明

  说明1: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及学位

  【中传-密苏里学习模式】

  凡在中国传媒大学完成第一、第二学年学业,并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的学生,国际联合管理委员会将根据GMC 国际综合素质考评排名从优选拔15名学生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第三、第四学年的学习。学生需满足的三项条件为:

  1.新托福 (iBT) 100 分及以上或雅思总分7分及以上(各单项不低于6分);

  2.前两学年综合学分 GPA3.2 以上;

  3.按照规定注册中国传媒大学和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学籍,出国学习期间中方学费的缴纳,按照《中国传媒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出国期间的学费管理办法》执行;海外学费按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学费标准收取。

  学生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期间,培养计划按照外方教学计划执行。

  1.学生完成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符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学位授予条件者,可申请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

  2.学生完成外方教学计划,达到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 Bachelor of Journalism学位证书。

  【中传-中西融合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内学习为主,采用中西方融合的国际培养计划。第一、二学年以传媒全球公民-GMC通识课程为主,由中传及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盟校的国际教授共同执教。第三、四学年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由来自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和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特聘的业界导师、国际教授共同承担。

  学习期间,学生可申请前往国际合作盟校进行国际学分学习和短期交流。出国培养期间学生需按照规定支付中国传媒大学和外方学费。学生完成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符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学位授予条件者,可申请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完成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规定课程,可获得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学习证明。

  说明2: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及学位

  学制四年,学生按中国传媒大学和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双学籍注册,全程执行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的国际联合培养方案,学习期间全程有外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开展国际化培养。培养模式按照国内三年,海外一年执行。

  1.学生完成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符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学位授予条件者,可申请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

  2.学生完成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英语成绩达到以下两项要求中任意一项:①达到纽约理工学院英语课程考试要求;②TOEFL iBT80分及以上或IELTS总分6.0及以上,符合纽约理工学院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得纽约理工学院颁发的Bachelor of Fine Arts in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and Technology,Bachelor of Scienc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arketing。

  • 传播学
  • 【中外合作办学普通本科专业】
  • 专业特色:

    传播学专业(Bachelor of Journalism)是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本专业将秉承中传卓越国际人才培养理念和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实践中学新闻”的“密苏里方法”,培养具有新闻学、传播学知识背景,熟悉媒体融合的新趋势,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熟练掌握新媒体及网络媒体应用技能,通晓新闻传播政策和法规,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能够从事现代传播媒体与社会组织机构的业务操作及组织管理、融合媒体新闻采编与运营管理、媒介市场分析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服务融合媒体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

    主干课程:

    本专业分为融合媒体传播和融合媒体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新闻传播学原理、媒介经营管理策略与原则,接受新闻采编业务、传播学研究方法、融合媒体技术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扎实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独立、综合地分析各类传播现象和解决各种沟通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有较高的文字写作、口语表达水平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国际沟通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可能性,富于创新精神,并能成为胜任新技术、新媒体发展以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五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侧重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形成牢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新闻传播的基础规律,实用方法以及中外传播产业的主要趋势;选修课则侧重国际传播能力,实践课程提供了大量的国际国内调研和实习机会。

    主要课程包括:传媒与社会、传播学理论、人类传播史、新闻伦理与传媒规制、传播学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演讲与修辞、新闻采访与写作(国际),媒体融合报道,危机传播、国际传播、媒体融合编辑、媒体融合市场营销、美国社会与文化、新媒体创意与制作、多媒体新闻报道基础、跨文化新闻学、新闻素养、网络社会与传播、数据可视化新闻报道、政治传播(国际)、文化传播前沿讲座、学术英语写作、国际时政讲座等。

  • 广告学
  • 【中外合作办学普通本科专业】
  • 专业特色:

    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and Technology, B.F.A。)是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联合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

    专业本着“厚基础、重实践、面向国际”的原则,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特色教学与纽约理工学院的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和面向竞争市场的创新培养模式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广告理论基础,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传媒行业及营销业界培养能够胜任企业的市场营销、广告运作与品牌传播,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宣传策划与广告运营,广告公司事务流程运作,及其他各类机构团体的品牌传播、推广及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所在单位,也是国内广告学教育层次最为完备的广告学院,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教学层次并设有广告学方向博士后流动站,设立了包括国家广告研究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设立)、中国广告博物馆、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公关舆情研究所、战略传播研究所、IAI国际广告研究所等高端科研平台,领跑中国广告教育和广告研究的最前沿,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学习型空间、创造性环境和创新研究机会。

    面对全媒体环境下的全球网络社会,专业以传播学与营销学理论为基础,为业界培养品牌传播、广告媒介经营以及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的实务性人才,以使品牌传播更具效率、广告理论更具实践性。专业培养以国际化教学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具备与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艺术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学习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独创性专业能力,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课程不仅覆盖广告、公关、销售、管理等各领域的国际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将依据广告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在客户管理、广告研究、媒体策划、创意与艺术方向、印刷及多媒体作品版权方面进行专门的国际化教学,并为学生提供在国际广告代理公司、传媒公司以及全球性传媒项目中进行实习实训的宝贵机会。

    学生可从事国际企业广告运作与品牌传播,全媒体策划与广告运营、国际品牌传播、推广及管理等工作,进入全球广告及相关产业的主流,成为掌握现代全球企业品牌传播理念,具有前瞻性的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专业教育广泛应用研究讨论式实践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教学法, 构建以强化国际通识教育、培养广告制作能力、连接实践前沿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五个模块。在课程设置中考虑与相关学科的均衡性,并提供了大量的国际国内实践机会。

    主要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基础、文艺理论基础、调查基础、传播与社会、哲学基础、行为科学基础、国际广告活动策划、公共关系与政策研究、全球社会化媒体研究、整合营销传播、消费者行为学、中外广告史、当代广告设计、国际广告法规、广告调查、广告创意表现、广告战略研究、品牌营销、企业品牌战略、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国际品牌传播案例、全球媒介经营与管理等。

  • 文化产业管理
  • 【中外合作办学普通本科专业】
  • 专业特色:

    文化产业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Business Administration-Marketing,B.S。)是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联合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本专业依托纽约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科优势,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市场策略,分析与评估市场趋势等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市场调研、影视制片管理前沿融合,通过国际化创新实践和文化基地考察调研,培养了解文化产业管理规律,熟悉国际传播规律,善于进行文化市场打造和文化产业营销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纽约理工学院的管理专业于2015年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认证,该协会是全美唯一一所对工商管理及会计专业有鉴定权的权威机构,由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发起,其规范与评价标准已成为全球管理教育的标杆。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0年获批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以“围绕专业学习,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原则,构建了系统化、科学化、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以文化经纪为主要培养方向,旨在培养了解全球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基础,掌握文化产业的专业运作技能,能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运营、传媒管理、文化项目策划执行、文化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

    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五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侧重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形成牢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文化产业市场和活动运作的基础规律,以及中外文化市场管理的主要趋势;选修课则侧重艺术素养和影视作品的制作能力,实践课程提供了大量的国际国内调研和实习机会。

    主要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基础、传播与社会、哲学基础、行为科学基础、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管理原理、商法原理、国际市场概论、国际市场分配体系、新产品创意与营销、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影视制作、媒介经营管理、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等。

  机构名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39号楼

  文化创意园传媒精英总部大楼三层

  邮政编码:100024

  咨询电话:010-85785589 65783758

  传真:010-65783756

  官方微博:@中传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官方微信:ICUC-Good

  E-mail:icuc@c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