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教育 >少儿辅导>正文

盘点:这些年语文课本里被删的古代经典

A-A+2014年9月11日16:22成都商报评论

  为何要删?

  对于为何要删除8首古诗,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回应说,“以往在课堂学习古诗时,学生不仅要面对生字,还要学习大量文学背景知识。”他举例说道,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学生就要接触到鹳、涣等比较难的生字,老师往往还会补充不少关于朝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史知识,家长也往往会让孩子进行背诵、默写,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如今古诗从课本转移到磁带,就是为了让学生不用费力认字,而是通过优美的诵读,领略古诗的音韵美。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成都商报记者整理了近年来出现在公开的媒体报道中,语文教材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删除情况。从整体来看,不存在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大规模删除,一些版本做出了调整,有的是替换,有的甚至是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出现了多套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相配套的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版”;北师大出版社的“北师大版”、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鲁人版”、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粤教版”等。一些版本中被删去的古代诗词和散文,在另一些版本中还得以保存。

  8首古诗退出课本

  今年9月,据新闻晨报报道,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中删去《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在家长圈和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不少网友在为这项减负举措叫好的同时,也质疑“为何不让小学生学古诗”。

  其后,上海市教委回应,8首古诗退出一年级语文课本,目的是为小学生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但在小学一年级的听力磁带中仍保留了这8首古诗。

  “消失”的8首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唐代诗人贾岛

  释义: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同时,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

  释义:前两句写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这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两句,常被引用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这首诗也被认为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

  释义: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形象逼真,没有一个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代表作。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作者:唐代诗人王维

  释义: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世间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1] [2] [3]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