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1。学院概况
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83年,现开设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和建筑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均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城乡规划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具有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土木水利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学科为济南大学接续培育学科。学院现有教师10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60人,建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在校研究生及本科生1600余人。
学院建有山东省城市地下工程支护及风险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功能材料水质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建筑双碳技术创新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城市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高校“十三五”重点实验室、济南市韧性城市与智能防灾工程实验室等5个科研平台,形成了“新材料结构与韧性结构”、“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支护与风险监控”、“城市水质净化处理与安全保障”、“工程健康监测与修复加固”、“新时代城乡规划与设计”、“绿色建筑设计与建筑测绘更新”等特色学科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授权专利15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
土木建筑学院将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特色优势学科引领,品牌特色专业支撑,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工科学院。
2。学科专业优势
学院具有土木工程与城乡规划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土木水利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是济南大学工程学学科(ESI前1%)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主要培养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城乡规划等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秉承以特色学科为引领、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支撑、教学科研并重的发展战略,建设形成了一支以山东省教学名师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为代表,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巨大的学科学术队伍。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师35人。
学院围绕工程灾害防治与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聚焦土木工程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积极开展数字化赋能升级,深入跟踪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新材料结构与新型装配式建筑”、“地下工程安全支护与风险监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修复加固”、“城市水质净化处理与安全保障”、“新时代城乡空间发展规划设计”及“绿色建筑设计与建筑测绘更新”等方向形成学科特色。现有实验室面积8000多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10万元以上)50多台件,设备总值3200多万元。由结构实验室、岩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基础力学实验室、给排水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及工程仿真中心等构成的综合性工程实验平台,具有较完备的科学研究、校企合作、服务社会能力。
3。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教授15人,副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60人;济南大学教学名师4人,优秀教学奖获得者6人,济南大学青年教学能手6人,济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人,济南大学最美教师1人。学院教师获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济南大学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奖励10余项。
4。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近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80余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20余项,企业委托工程科研项目300余项;发表SCI、EI、CSSCI等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有效授权专利1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科技创新奖”领军人才奖、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专利二等奖1项,山东省齐鲁巾帼发明家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以及其它各类联合科研获奖与校级科研奖励共计50余项。
部分获奖证书
5。人才培养
学院坚决扛牢立德树人政治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与专业高质量发展。落实教育回归常识,推进高质量课程群建设,逐步构建完成以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引领,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校级培育课程为骨干的高质量课程群。目前学院建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目标,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和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引导教师回归本分,回归课堂,树立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的信念,明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基本要求,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以身为范,逐步完善了思政教育体系。
秉承“产出导向,学生为本,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服务土建类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密切关注数字化变革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对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探索微专业、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尝试跨学科融合、大土木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专业建设工作的稳步前行,逐步构建了土木类国家级、省级高质量一流专业群,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筑牢基础。
6。学院特色活动
毕业生是学校最亮眼的名片,也是学校与社会、行业联系的最紧密纽带,丰富雄厚的校友资源始终是学院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有力支撑。学院秉承传承中华工圣文化,不断弘扬鲁班工匠精神,在第八教学楼设立“鲁班堂”,常态化聘请优秀校友担任“鲁班学堂讲师”,开讲“鲁班学堂”。同时聘请优秀校友担任“校友兼职生涯导师”、“创新创业导师”,为在校生开办讲座、举行主题班会、教授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等。
校友导师们利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多年打拼的亲身经历把工作经验和生活感悟讲给在校生听,向在校生传递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崇尚专注、勇于创新的职业态度和精神品质。校友参建并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的工程项目在此进行展览。
与校友所在企业“中建八局一公司数字科技公司”联合创办的智慧建造与运维产业学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经有100余名学生在产业学院学习并参与工程实践。“传承、创新、超越”的校友文化精神,激活了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效能,实现了就业育人目标,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前列,连年获得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市场建设贡献奖。
二、专业介绍
1、土木工程专业
1。1
// 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用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技术,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面向未来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在土木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运维、教学、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独立从事技术或管理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
1.2
// 专业特色
本专业设置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两个方向,具有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国家和山东省的一流本科专业, 2020年通过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现有专任教师66人,在教学和科研具有多项标志性成果。
1.3
// 核心课程
土木工程的主干学科为结构工程学、岩土工程学等,重要基础支撑学科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1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熟悉相关标准、规范和法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能够胜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2.2
// 专业特色
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98年,2006年获市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建成山东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品牌专业,2010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认证),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2024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认证)复评,成为济南大学首个通过专业评估(认证)复评的专业。
本专业围绕水质净化与安全保障、建筑水系统与设备、城市市政工程等特色方向培养要求,构建了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精品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山东省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形成了课内课外多维学习、线上线下沟通互动、科教融合拓展创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3
// 核心课程
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工程力学、水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土建工程基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导论、水质工程学、水泵与水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程施工、水工程经济。
3。城乡规划
3.1
// 培养目标
城乡规划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高级专门人才。
3.2
// 专业特色
创办于1998年,5年学制,每年面向全国招生30人左右,2023年成为全国第57个、北方省属综合性高校中第1个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63,拥有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是全国北方规划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牵头成立“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应用产学研联合创新团队”,是济南市数字化生态城市设计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单位。
教师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山东省城市更新学会副会长、山东省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等社会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近10部,在《城市规划》《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等各类期刊发表SSCI、SCI、CSSCI等各类论文近200篇,出版“十四五”规划等各类教材10余部,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建设技术三等奖、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山东省软科学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和省部级肯定性领导批示多次,指导学生荣获国际城市设计竞赛金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金奖等奖项、在本科阶段发表SSCI和SCI论文。
“用综合性高校富有的人文情怀感知城乡空间、用大土建平台支撑的工科思维分析城乡空间、用新时代创新引领的科技方法规划城乡空间”本专业一直以来的办学特色。
3.3
// 核心课程
城乡规划原理概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原理、控制性详细规划原理、修建性详细规划原理、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概论、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乡生态与环境概论、城市设计、乡村规划原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Ⅰ、修建性详细规划Ⅱ。
4。建筑学
4.1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胜任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研究机构、管理等部门,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
4。2
// 专业特色
建筑学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筑系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质等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90%,外聘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全国工程勘察大师等10余人为特聘专家、企业导师。设有山东省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基地(省级科研平台)、济南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所、山东省城乡更新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
建筑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山东省省级一流课程、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众多教学荣誉;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改革等省部级教学项目9项、教育部社科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多次获得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在《建筑学报》、《城市发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5部,教材8部。本专业学生获得包括全国建筑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金奖在内的省级以上荣誉137项。
4.3
// 核心课程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原理、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