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保障低保和特困人员19.18万人、居全省第3,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1.1万人,实施临时救助2.2万人次,位列全省第2。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十九连增”,实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
社会救助是保民生、促公平、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流程重塑、数据赋能,创新打造“济时救”救助品牌,形成“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即时闭环救助模式,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两主动三服务”
打造精准快捷的救助模式
我市转变救助理念,将“坐等群众上门”变为“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对12个部门的救助政策进行大梳理,优化各救助项目申请、审批程序,公开市、县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做到群众有诉求、即时能回应。
目前,全市15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平台,村(居)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4546个,配备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6277人、村级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人员1.47万人。
“我市转变救助方式,由各自为战变为‘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接到群众求助线索后,第一时间调查核实,符合救助条件的,帮办代办救助事项。
同时,建立“济时救”转办单制度,确保救助事项件件有落实、有反馈。实施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容缺办理,对急难情况,24小时内先行救助;对情况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今年以来累计实施急难救助2.2万人次,位列全省第2,发放救助金2249万元。此外,积极推进救助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与市乡村振兴局、市残联、医保局等部门开展大数据比对,对未纳入救助范围的11万名群众逐一摸排,对符合其他部门专项救助的及时推送和转介,确保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全覆盖。
聚焦“三类人群”
构建量体裁衣的救助机制
我市精准甄别救助对象,将即时救助对象划分为三个类别,突出分层分类救助。
其中,核心层为低保、特困人员及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等救助帮扶对象,全面夯实基本生活保障基础,贯彻落实好低保和特困人员等救助制度,依法依规扩大保障范围。外围层为低保边缘人口,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两倍、且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困难家庭,实施动态监测,做好常态化救助专项帮扶。截至目前,共认定低保边缘人群1.1万人。外延层为因遭遇各种意外事件或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第一时间给予急难救助。
目前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和困难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体32万人,其中保障低保对象15.28万人、位列全省第3,特困人员3.9万人、位列全省第2,月发放救助保障金1.2亿元。
实施“三项改革”
打通智慧快捷的救助渠道
近年来,我市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将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低保边缘人口认定、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等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到乡镇(街道),优化办理流程,最大限度简化审核确认所需证明材料。
“我市对符合相关救助条件的,乡镇(街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相关负责人介绍,济宁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时效性,突破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从急难发生地即可救助,对于急难型困难群众,不再核对其家庭经济状况,提高救助时效性。
记者了解到,我市横向打通12个部门31项救助事项,全方位提升了救助信息共享比对机制。目前,省、市核对平台上下贯通,纵向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与14个部门40项数据源信息共享,实现申请对象信息“一键查询比对”,建立“三闭环”核对机制,被省民政厅作为改革创新一招鲜经验推广。
不仅如此,我市还创新实施“诚信救助”制度,建立诚信承诺、诚信告知等诚信救助文书,完善救助对象诚信档案,在全省率先制定涵盖5大类救助业务、11项业务流程的51个具体文书,被省民政厅发文在全省予以推广。曲阜“诚信救助”品牌获评全国优秀创新实践案例并在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发言,被省发改委评为全省“信易+”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典型案例,这也是全省民政系统唯一获评案例。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实施“济时救”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以来,济宁市社会救助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紧密牢固,被省政府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济时救”品牌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政府办公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和全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参与单位(全省地级市共5个入选),3个县获评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记者 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