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午,以“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为主题的济宁市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启动仪式在济宁市救助管理站举行。活动邀请众多相关部门负责人、媒体记者、慈善义工、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代表参与,现场展示了多年来救助工作的显著成果,并明确了2024年重点工作,各方积极交流,共同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事业贡献力量。

  6月19日,全国第12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主题为“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当天上午,济宁市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启动仪式在济宁市救助管理站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司法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妇联、团市委、市残联、市慈善总会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以及媒体记者、慈善义工、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代表等。

  活动伊始,参与者们参观了大厅宣传展板、受助区、功能区及救助设施,查看了救助档案。随后,在会议室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大家共同观看了《济宁市救助管理站宣传片》,济宁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兵汇报了工作情况。从 2017 年10月开始,济宁市救助管理站多次积极与辖区派出所进行沟通协调,成功为95名长期滞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办理了身份户籍,落户济宁。这批流浪乞讨人员从“无名氏”成为“新济宁人”,真正成为济宁市大家庭中的一员,2018年1月这批“新济宁人”全部纳入济宁市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同年开展“警民同心·让爱回家”寻亲救助行动。在全省率先利用“警务云”、DNA大数据平台、“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帮助自身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的受助人员快速分析、比对、核实身份,推送144人,成功比对66人,人员分布22个省份,并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拓展寻亲路径,把“互联网+救助寻亲”模式,贯穿寻亲服务全过程。

  2022年6月在济宁市民政局大力支持下,一次性把符合条件的80名长期滞站人员安置到济宁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使其生活有保障,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济宁市救助管理站连续 3 年开展“爱住我家”活动,建立完善“3”个信息台账,对反复流浪人员动态管理。压紧压实“4”级工作责任,按属地管理完善救助联动机制,实现“一人一档”,与乡镇(街道)共享信息。落实跟踪回访制度,组建“源头治理回访队”和“医疗义诊帮扶队”,与定点合作医院的医护人员,定期入户提供一对一专业的医疗健康服务。

  十年来济宁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7390人次,寻亲安置护送返乡1700人次,未成年人209人次,残疾人390人次,疑似精神障碍患者1350人次,其中跨省返乡246人次,帮助众多离散多年的人踏上回家路。

  李兵表示,2024年济宁市救助管理站重点工作包括打造救助区域性中心试点,抓好“四个一”,即打造救助管理中心、编织救助管理网络、建立资源保障机制、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开展“共筑团圆梦”寻亲行动,联合多部门建立慈善基金,凝聚公益力量助其回归社会;持续深入开展“爱住我家”活动,更新完善3个台账,强化帮扶措施,落实社会保障,掌握返乡易流浪走失人员情况,落实兜底保障政策。

  各部门代表在交流发言中积极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座谈会最后,济宁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国安在讲话中指出各部门应明确担当,并对社会组织、志愿者及社会爱心人士的付出表示肯定,希望各部门积极配合、及时通报,接纳、关注九类困难群体。   

  启动仪式后,“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正式开启。为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在极端天气下及时得到救助服务,济宁市救助管理站按照“兜底线、救急难”的工作原则,把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生命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做到“应救尽救”。下一步,济宁市救助管理站将继续贯彻落实救助管理工作政策法规,扛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职责,加强站内安全管理,持续发挥区域中心站辐射作用,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全面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推进救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