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济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法律援助民生实事,突出抓好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全面提升“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持续推动全市法律援助高质量发展。2023年,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办理归档结案法律援助案件共计1336件。

  一、以“高效便捷”为目标全面提升标准化便民服务水平。一是规范审查办理,深入贯彻法律援助法。对公民依法申请或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通知辩护、代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由相应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指导。完善并推行经济困难状况个人诚信承诺告知制度,畅通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等特殊群体申请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立即受理、审查、指派、办理。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把控案件质量。从律师收案、手续办理、阅卷会见、笔录制作等承办过程入手,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线上抽查、线下评估,结合法律援助机构“一案一评、随案评价”等方式,全面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查,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全程跟踪、重点督办。推行旁听、回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并定期走访案件承办机关,听取承办人员对法律援助的意见和建议,多维度全方位提高案件承办效果。2023年案件评查,实现案卷合格率、群众满意率双100%。三是强化便民措施,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市级法律援助机构对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兜底承办”,打破区域和层级限制,困难群众只要在全市范围内扫码申请,即可获得跨区、跨层级无差别援助。建立服务窗口延伸机制,在全市代表性广场安置18台7×24小时智慧无人值守亭,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实现法律援助服务扫码即得。推行“一码通办”“全域通办”,推广使用“法援在线”二维码,畅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以“广泛覆盖”为目标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品牌影响力。一是常态化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品牌活动。积极部署开展“法援护苗”“法援银龄”等行动,采用一月一主题方式,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以活动开展为抓手,不断增强法律援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多维度开展法律援助宣传。通过媒体、网络、户外广告、动漫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加强与村居、社区、学校、企业等联络沟通,做好宣传策划,突出专题化、主题化宣传,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知晓率和社会影响。2023年,全市共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130余场次,共发放宣传彩页、宣传册等宣传资料10万份。三是整合宣传资源,抓好典型推广。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优势,形成系统合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做好宣传工作。部署开展“双十佳”评选表彰活动,培树更多的优秀案例入选省“十佳”、司法部案例库,打造鲜亮品牌,总结推广经验。三、以“统筹发展”为目标持续推动法律援助高质量发展。一是统筹法律援助与公法三大平台融合发展。以满足群众法治需要为目标,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数据融合,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优势,打造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暖心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完善工作机制,通过通报、交流、案例研讨等形式,总结分析三大平台接听工作、接待群众等的不足,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邀请专家学者、优秀律师等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平台服务水平。二是持续推进法律援助与部门协调联动。加强与工青妇老残等群团组织以及公安司法机关、监所、驻济部队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联合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331个,通过“法律援助+”工作模式,实现法律援助共享联动机制。与劳动仲裁院、法院开展“援前调+调后援”,深化纠纷“调援裁诉”一体化建设。加强与市信访部门的协调联动,引导信访人通过法律渠道合法合理表达诉求。加强司法人权保障,深入推动刑事案件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确定市直、兖州区、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作为扩大试点,全市已受理407件。三是充分发挥12348热线平台解决群众诉求作用。推进12348热线与12345热线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形成常态化分析报告,进一步推动热线平台为群众解答咨询、化解矛盾,充分运用“12348热线咨询+法援在线办理+线下调解纠纷”模式,不断提高诉求解决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设立5个法律援助专席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加强热线平台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值班律师、管理机构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