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把做活节日经济作为带动县域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创新把传统文化、农产品、旅游资源融入节日经济,加速释放县域消费潜力,有效满足群众消费意愿,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节日消费的良好局面。今年一季度,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300万人,旅游总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46.34%。

  一、创新文化传播形式,让传统资源“活”起来。一是深挖“始祖文化”内涵。连续七年举办祭祀伏羲女娲大典主题活动,复原祭祀雅乐和中古音乐的编曲配器,以传统非遗“郭里伏陶”为祭器,推出伏羲大戏台、公益集市、“福兮”柴烧系列文创新品、“无问西东、只有凫山”寻根文化徒步行等系列活动,开发非遗项目10余项。二是活化“儒家文化”传承。坚持传承与弘扬并重,打造“孟子修学游”研学基地14处,开发研学线路10条,推出“孟子寻踪通识”等研学课程30个,融入“开笔礼”“成人礼”等24项传统文化体验项目,使儒家文化资源成为带动旅游、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三是探寻“红色文化”足迹。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思路,建设尼山区抗日纪念馆、邹东革命历史纪念馆、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打造2个红色文化特色村,推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红色+”有力带动特色旅游和第三产业发展。二、创新多元产品供给,让群众消费“旺”起来。一是推出“丰收季”系列消费产品。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特色农业节庆活动,帮助“小农户”更好对接“大市场”。连续10余年举办土豆文化节、草莓文化节、樱桃采摘节,精心策划挖土豆比赛、环凤凰山徒步、迷你马拉松观光赛、乡村趣味运动会等主题活动,助推农货变商品、收成变收入,全市林果产值达13亿元。二是推出“近郊游”系列消费产品。把乡村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等资源推向市场,探索“古村+商业”“自然+文化”“民宿+旅游”等模式,打造可看可听、可学可玩的乡村文旅综合体,推动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发展,培育乡村文旅品质小店150家,打造乡村精品文旅示范样板85个,打造“邹东深呼吸”乡村旅游目的地。三是推出“峄山会”系列消费产品。从人文、自然、民俗等多个维度挖掘峄山深厚文化内涵,构建贯穿全年的“民俗+节会”节庆体系,推出新春庙会、“二月二”民俗大集、“三月三”蟠桃会等节会活动,带动人流汇聚、市场繁荣。2024年“二月二”峄山庙会期间,5天时间吸引各地游客55万人次,辐射带动就业5000余人,实现旅游总收入近6000万元。三、创新服务保障机制,让消费体验“优”起来。一是推出一揽子政策。制定《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行“点状供地”等方式,支持利用存量土地及闲置土地、未利用地等发展旅游业;加快建设邹城文化旅游智库,制定支持文旅领域高层次人才发展措施,重点引进和培养文化创意、旅游策划、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紧缺人才,为进一步激发文旅市场潜力提供强劲支撑。二是资金常态化投入。设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每年列支1000万元扶持建设100个乡村精品文旅示范样板、1000家从事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行业店铺,培育上磨石村“柿子红了小院”等品质小店180余个。举办“首届山东省全民阅读大会暨齐鲁书香节”文旅惠民消费季,发放图书券、文创券100万元,拉动消费600万元。三是服务全方位保障。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首席质量官”“标杆服务员”“金牌导游员”培养计划,组建交通引导员、秩序维护员、安全设施检查员等志愿队伍,持续擦亮“仁爱邹城”文旅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文旅消费执法护航”专项行动,严查违法违规行为,畅通旅游投诉咨询通道,构建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好客服务质量监管体系,让游客感受温馨、玩得舒心。

  来源:济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