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综合资讯>正文

百年来十大专业衰退最快

A-A+2014年6月10日14:52济南时报评论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昨日出炉

  专业好坏衡量标准只剩就业?

  就业率前十位专业

  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给水排水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矿物加工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就业率后五位专业

  生物技术法学化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毕业三年后薪资排名前十位本科专业

  1.软件工程 2.药学 3.电子科技4.计算机 5.网络工程6.建筑工程 7.土木工程8.金融 9.日语 10.通信工程

  全国多数省份的高考已经结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昨日正式发布。根据调查,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居前三位的专业是:建筑学、安全工程和地质工程。就业率较低的“红牌专业”包括: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近3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有超过三成在工作后出现“学非所用”的情况。

  专业好坏衡量标准,如今似乎只剩就业。面对高考志愿专业选择,我们一起来看看百年来衰败最快的十个大学专业。

  数学

  连鸡肋都不如的专业?

  曾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影响下,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十分吃香。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相对于金融学、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数学显然成为“没用”的专业。再者,90年代后期计算机与互联网开始勃兴,数学成为连鸡肋都不如的专业。然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现在哪个学生有很强的说理能力?有多少人考虑问题时不是观点先行,没有经过严密论证?”

  哲学

  几乎没有直接对口岗位?

  1977年恢复高考时,哲学是大家竞相报考的热门文科类专业。一方面,在那个知识和选择都匮乏的年代,越基础的科目越有市场,甚至是越时尚;另一方面,包分配的年代,学生选择专业都凭借兴趣。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哲学专业面临法学、新闻学等新潮专业的冲击。不仅如此,学生也从思考社会、国家的理想主义转向创业、留学等实用主义。

  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宋道发无奈表示:“哲学系本科生几乎没有直接对口的岗位,只能和中文、新闻等专业‘抢饭碗’。”

  历史

  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民国时,恰逢乱世,人们有强烈认清自己的意愿,而历史学的作用恰如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学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史学不再是个香饽饽,历史学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表面上看,近些年穿越剧、宫廷戏、戏说历史的节目和书籍火爆,消费主义似乎救了历史一命,但其背后的悲凉似乎只有史学者自己明白。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时大热冷于“危机”?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国际贸易类专业。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专业迅速成为热门专业。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时大热,吸引大量的学生涌入。

  但这个专业并没有持续坚挺,一来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并不景气;二来在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纷纷跟风开设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量大质堪忧。

  社会学

  十大最悲哀的学科之一?

  因为其百家争鸣的理论学派和深入生活的田野调查,更因为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普世情怀和现实意义,社会学曾一度受到年轻学子的青睐。“我学社会我贤惠,终身贡献居委会。”在2010年走红网络的日志《一条状态引发的专业爆炸》中,学生们如是吐糟社会学。在某媒体制作的“中国大学现今十大最悲哀的学科”中,社会学榜上有名。

  公共事业管理

  毕业生成看守草料场的林冲?

  “公管公管,东管管,西管管,‘大内总管’最后来个撒手不管。”在各大高校的网络论坛里,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质疑比比皆是。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该专业本科生。一时间,这个“舶来专业”在国内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在十多年的发展后,该专业的毕业生沦为看守草料场的林冲——— 英雄无用武之地。

  电子商务

  “样样学,样样不精”?

  自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13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如今已有339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已有7万名,专科生更达到20多万。不过按预测,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在未来几年仍达到200万之多。但电子商务专业诞生之初,就存在争议。不少高校扯着“电子商务”大旗招生,但在课程上仅仅是计算机课程和经济管理课程的简单堆砌,导致学生“样样学,样样不精”。

  英语

  脱离交流工具的本质?

  自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一直以强势面貌出现。是1990年前后自费留学教育的逐步开放,让考“TOEFL”和“GRE”成为当时潮流;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几年时间内,英语教育受到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在民间受到欢迎。

  在中国,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获得了官方默许的肯定,但这种肯定已经脱离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本质——— 想想看,即使你报读古汉语专业研究生也要通过英语的考试。另一方面,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缺乏增长点。当英语失去了职场“光环”后,人们开始怀疑英语教育在中国的模式是否恰当。

  文学

  “就业面宽”优势成劣势?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在回顾中文系的辉煌时曾说:19世纪以前的大学,人文学科是中心,30年前,文科考生首选中文系。但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崛起,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

  中文系教育本身也矛盾重重:号称“不培养作家”的中文系,以《文学史》、《文学理论》等为主要教材,将“文学”彻底知识化、模式化,并在脱离文学本身创造性和想象性的路上越走越远。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人文学科本身就业指向性不明显等诸多因素,直接导致了中文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面宽”的优势也随着专业细分、就业市场不断被分割而成了劣势。

  表演艺术

  “重术轻道”声誉日下?

  刚刚过去的北影招生考试,报考表演学院的有6186人,最终录取的只有85人。

  高校扩招、艺术院校增多、剧院企业化等诸多因素,让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专业素养上,比起能吃苦、忍得住寂寞的前辈们,如今的表演系学生实力也很有差距。

  周冬雨、龚琳娜、旭日阳刚等人的意外走红,也让如今的演艺圈逐渐“重术而轻道”,很多人妄图借投机方式上位。2012年2月,出品人杨子在微博上公开了一封来自陌生女子的求“潜规则”私信,演艺圈行业声誉每况愈下。 (据中新社、《法制晚报》、教育在线等)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