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海洋频现青岛钻井平台 全球海上服务崛起“青岛力量”

来源:青岛日报

在青岛建造的2座海洋钻井平台已于去年10月赶赴波斯湾开展海洋钻井作业,第3座也于今年1月底抵达波斯湾,另外一座将于今年上半年抵达。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近日,一艘由山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海工)参与设计建造的海洋钻井平台乘船出发,历时一个多月时间抵达波斯湾,帮助中东国家进行油田钻井作业。

作为注册于西海岸新区的蓝色企业,山东海工成为“三桶油”之外,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在海洋钻探、综合性海上服务等领域与世界行业巨头同台竞技的地方国企。在高技术、高资金、高门槛的全球海工装备和服务市场,山东海工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来”,在国际市场树立起青岛海工油服产业品牌。

浩瀚海洋频现青岛钻井平台

浩瀚无垠的波斯湾上,3座灯火通明高达近百米的海上钢铁巨兽耸立在洋面中,任巨浪滔天,依旧岿然不动,它们就是山东海工参与设计运营的人工奇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它们在昼夜不停地为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提供海洋油气钻井服务。

时间回溯到2019年,山东海工“四战四捷”,连续挫败一众国际高水平竞争对手,旗下四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接连中标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的海洋油气钻井服务项目。其中,有2座海洋钻井平台已于去年10月赶赴波斯湾开展海洋钻井作业,第3座也于今年1月底抵达波斯湾开始作业,另外一座将于今年上半年抵达作业。

记者了解到,在波斯湾作业的为两种型号钻井平台。其中,Energy Embracer为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型长65.25米,型宽62米,最大作业水深375英尺,最大钻井深度30000英尺,可容纳120人工作;Energy Enticer为CJ50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型长70米,型宽68米,最大作业水深400英尺,最大钻井深度30000英尺,可容纳150人工作。两种型号钻井平台均具备在恶劣海况下作业的能力,综合性能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山东海工“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家在国际市场颇具知名度的企业于2014年1月在青岛注册成立,由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企业专注于海上油气钻探服务、海上生活平台服务、海洋工程设计研发服务等。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卓越的工程技术能力、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行业领先的综合性海上服务供应商,在该领域打响了“青岛品牌”。

奠定海工拆解市场“中国地位”

据介绍,海上石油开采是一个复杂的分工体系,涉及很多方面,世界上绝大部分油气公司都有自己的采油作业队伍,但不一定拥有海上钻井平台。对于没有海上钻井平台的石油公司,如果获得海上油气田,可以采用租借平台的方式进行钻采,或者将钻采任务全部“外包”给拥有海上钻井平台的油田服务承包商,石油公司只要接收钻采后得到的石油就好。“我们实际上就是拥有钻井平台的油田服务承包商,这是我们最早起家、也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山东海工相关人士介绍说。

作为一家地方国企,山东海工并没有太多可以倚仗的资源,需要在市场上与国际同行“真刀真枪”地竞争。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海工装备领域延链、强链、补链上寻找突破口。海洋平台拆解与安装,是山东海工经过深思熟虑后一次新的布局。据了解,全球海上油气钻井平台到达使用年限后将被弃置。但根据国际海洋公约等要求,这些平台必须被拆解运走。当前,墨西哥湾、北海、东南亚、巴西等重要的海上油田已经进入密集的平台废置期,全球弃置平台拆解市场存在着广阔的商机。不久前,埃隆·马斯克买下两座石油钻井平台,计划改造成星际飞船的海上发射平台,这让废置钻井平台一时引发关注。

说干就干!山东海工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携手进入海工拆解市场。双方将携手打造TML(双船重吊起重系统),这是依据全球最先进拆解理念“双船起重和三船联动作业”建造的新式海上平台拆解项目,主要用于海上固定式平台的安装和拆解。TML由三艘配备DP3定位系统的半潜船组成,两艘负责拆解,一艘负责运输。与传统拆解技术相比,TML具有安全、经济、高效、适用范围广等优势。目前,TML大约有380万吨的潜在市场,2050年能达到1090万吨。

据透露,项目正处于研发设计阶段。一旦投入使用,将快速改变全球海工拆解市场格局,奠定该领域的“中国地位”。

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更有“底气”

船舶海工产业是我市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之一,产业基础资源丰富。我市在西海岸新区拥有国家级船舶产业示范基地和船舶出口基地。中船重工集团在海西湾全链条布局了6家单位,拥有世界最大吨位级35万吨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制造能力。此外,崂山区的青岛双瑞、海德威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凭借主导产品和科技研发优势,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胶州市初步形成了以阿法拉伐为代表的海洋船舶设备及材料制造业,以中集冷藏箱为代表的海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天能重工、华电装备为代表的海洋产业集群。

但是纵观青岛船舶海工产业会发现,生产制造是青岛的强项,但大型海工装备的设计、运营、维修、服务等领域却是短板,亟需补齐。山东海工的探索,无疑为青岛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青岛需要更多山东海工这样的企业延链、补链、强链,为青岛海洋产业发展增加更多“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