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美食 >食尚资讯>正文

记者卧底烟台欣和味达美酱油 瓶盖掉地上接着用

来源:齐鲁网2012年12月18日【评论0条】字号:T|T

欣和六月鲜酱油欣和六月鲜酱油

  问题一 记者没办健康证就上岗了

  据了解,欣和味达美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区工厂是该公司酿造酱油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工厂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在公司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该工厂主要生产欣和六月鲜酱油(下文简称欣和六月鲜)、味达美味极鲜酱油(下文简称味达美味极鲜)等。

  12月初,记者来到该工厂,该工厂占地面积相当大,从工厂正门走到员工宿舍要七八分钟。

  还没进入工厂,记者就闻到了一股酱油味,好像在提示路人这里有个“酱油王国”,伴随着工人的不仅仅是酱油的味道,还有车间的噪音,包装车间的员工每天要泡在噪音里长达十几个小时,这些噪音成了他们的音乐。

  进入正门后,左边一栋楼是生产车间,右边一栋楼是工厂的行政办公楼。

  这里除了厂房,还有很多白色和绿色的巨型罐子,据记者目测,这些罐子有七八米高。

  经过约半个小时的面试后,该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可以来上班了,并让记者在办公楼一楼的一个房间里等待一会儿,前来面试的不光记者一个人。等了大约20分钟后,工作人员拿着两本小册子和两张纸出现在记者面前。

  你把这些材料看一下,然后把这两张纸填一下。”工作人员说。

  记者接过册子和纸后,工作人员便离开了。记者看了看,两本小册子的内容分别是厂纪厂规和食品生产过程中用到的操作方法。

  记者看了这两张纸,在一张纸上填写了身份信息,在另一张纸上答了一份题。(看完小册子,要答一份题。)

  据记者了解,食品生产企业应制定良好的操作规范,企业员工在生产食品时应自觉遵循该规范,并且员工入职前,应对其进行培训,以确保新人能掌握操作规范。

  然而在该工厂里,没有人培训记者,工作人员只是让记者看一看册子,自学一下。

  大约30分钟后,给记者材料的工作人员来到记者面前,询问记者有没有填好两张纸,记者还没看完相关材料,只能翻着材料填写了试卷,随后工作人员收走了那些材料,对记者说:“你可以去车间报到了。”看来,记者自学了约30分钟就算“培训”了。

  记者随后去车间报到,然而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向记者提及办理健康证的事情。

  “我们很着急的时候,厂里不着急,我们不着急的时候,厂里却很着急。”提起健康证的办理状况,该厂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

  当记者告诉员工自己并没有办理健康证就上岗了,他们并不惊讶。

  记者从一些员工口中得知,厂里有时候很在意员工的健康证办理情况,有时候却并不在意。

  有一位员工向记者透露,厂里有的员工工作了好久都没办健康证,很多人都是入职两三个月才去办理健康证。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第二十条也有同样的规定,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了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不得将传染性疾病传播给广大消费者的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参加或临时参加食品生产经营工作须履行“取得健康证明”这一义务。

  记者在学习手册上也看到,进入厂区工作必须要有健康证,员工应该持健康证上岗,新进员工必须经过体检后才可以上岗,患有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人,不得在食品厂工作。

  该厂不及时给入职员工办理健康证的做法,让记者很无奈。

  酱油是大家常用的调味品,超市里的货架上摆着各种品牌的酱油,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中意的产品。然而,消费者对酱油了解多少?对酱油的生产环境了解多少?

  从工厂的原材料到舌尖上的酱油,这中间是否会出现一些问题?

  12月初,城市信报记者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味达美味极鲜 、欣和六月鲜酱油的生产厂家——烟台欣和味达美食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的调味品酿造公司,看看该公司在酱油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二

  瓶盖掉地上,不消毒接着用

  据记者了解,一家食品生产企业有了良好的操作规范,才能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达标。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良好的操作规范可以防止食品生产中出现一些问题,如质量问题和安全卫生问题。良好操作规范贯穿于食品原料生产、运输、加工、贮存、销售、使用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食品从生产至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良好的操作规范。

  然而,记者被分配到包装车间后,发现一些员工正在进行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据记者了解,其他食品生产厂家会将包装车间单独划出,然而该厂的包装车间包含从灌装、脱瓶、到装箱的过程,涉及范围较大。

  记者所在的包装车间有四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味达美味极鲜和欣和六月鲜,味达美味极鲜用塑料瓶装,欣和六月鲜则用玻璃瓶子装,分为“华南装”与“普通装”,每天早上7点30分,员工就要到车间准备开工,在开工之前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以生产班级为单位开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向员工布置当天的生产任务。

  据记者了解,生产欣和六月鲜的生产线一天能生产6000多瓶,记者所要做的就是配合机器做好酱油灌装工作。

  瓶子是从附近一家制瓶厂拉过来的,所有的瓶子都装在纸质的箱子里,员工先在一楼的车间把箱里的瓶子取出,然后通过一楼的传送机器传送到位于二楼的灌装区旁边,这些瓶子要先经过消毒才能装入酱油。

  瓶子被传送到二楼的洗瓶器中,会有高温的水对其进行消毒,然后瓶子被传送进灌装车间,灌装机器将酱油注入瓶子,并给每个瓶子盖上黄色的盖子,一瓶瓶酱油随后输出灌装区。这个时候的酱油瓶子只是装满了酱油,并没有贴上任何标签。员工需要盯着每一个从灌装区出来的瓶子,如果机器没有将瓶盖拧紧,员工就会用手里的锤子在盖子上使劲敲击。

  酱油从灌装区出来后,会有机器给装满酱油的瓶子贴上标签,在贴标签的过程中,员工与酱油不会产生直接接触。

  然而,在灌装过程中,如果瓶子不正,员工会用手去扶瓶子,有可能会和瓶口产生接触。据介绍,每半个月或者更短时间,会用酸碱性液体清洗一次灌装机器。

  记者在灌装区看到,灌装机器上有个大“漏斗”,里边放满黄色的瓶盖,灌装机启动的时候,大“漏斗”里的盖子就会被传送到瓶子附近,由机器安上瓶盖。

  有一次,记者被叫去与另外几名员工一起取装有瓶盖的箱子,每个箱子里面装着三个塑料袋子,每个塑料袋子里都装有大量的黄色瓶盖,这些袋子被拆开后,员工就将瓶盖倒进大“漏斗”里面,一般员工会在打扫卫生的时候装这些瓶盖。

  一位员工正在装黄色的塑料瓶盖,一不小心,一些瓶盖从塑料袋的裂口处掉在地上,这个时候灌装区刚刚打扫完卫生,地上的水还没有干,瓶盖就落在水里,然而员工并没有停下手里的活,而是继续将袋子里的瓶盖倒进漏斗,直到倒完,该员工才俯身将那些落在地上的黄色塑料瓶盖拾起来。

  记者以为这位员工会洗一洗瓶盖,给瓶盖消毒,或者将这些瓶盖放在别的地方,但是让记者意外的是,这位员工直接把带着水的瓶盖扔进漏斗里,第二天开工时,这些瓶盖会被直接安在酱油瓶上。

  问题三穿着工作服去非清洁区域

  车间里的员工一天要打四次卡,早上八点以前、午饭前、午饭后以及下班前都要打卡 。如果迟到或者没有打卡 ,超过 5分钟就算迟到,一个月迟到三次就要被扣除当月的全勤奖。

  厂里的操作规范规定,进入车间必须穿统一的工作服,要求员工在进入卫生间前必须换下工作服、帽子、鞋子,从卫生间出来后必须重新洗手消毒,员工生产前、每次离开岗位重新返回工厂的时候都应当清洗双手并进行消毒,严格按照洗手的程序进行清洗。但是记者在进入该厂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人员只是让记者自学。

  这些规范的执行情况怎么样呢?

  记者发现,这些操作规范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员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执行。一些与食品发生接触的员工去非清洁区域也不脱下工作服,他们的口头禅是:“只要领导看不见就行,万一被领导看见那就惨了,50块钱就没有了。”在工厂的非清洁区域,记者会看到一些人穿着工服来回走动,全然不顾操作规范中规定的不可将工作服穿出生产区域。

  不同车间的员工不可串岗,也不可以在同一车间不同区域随意走动。但是记者看到,在同一车间里,清洁区域的员工可以穿着工作服去仓库取材料,非清洁区域的员工也可以进入卫生清洁度较高的区域而不消毒。

  问题四 有的员工一个月得干300个小时

  车间内噪音极大,每天对着机器,泡在噪音之中,就是员工在这里的生活,在生产一线的员工大多二十岁左右,大多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工龄有两三年了。

  记者第一天的任务是看管机器,看到机器发生一些故障的时候要冲上去解决,让其顺利运行。或许记者第一天不太适应,从早上7点30分上班直到晚上7点多下班,累得脚很疼,出了车间后,记者的耳根也开始疼了,正如里面的老员工所说:“第一天来肯定不适应,习惯就好了,你得锻炼锻炼。”

  这些老员工也是看管机器的,要做一些比机器更智能的事情,机器处理不了的,他们就得冲过去处理。有位20岁的员工,初中毕业,已经工作了四五年,他的脸上满是成熟与沧桑,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符。他说:“我最害怕的就是有时候一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上个月有一天我只睡了四五个小时,然后起床接着工作到晚上,我最怕睡不好了。”

  一个月工作300个小时,这是记者了解到的一些员工每个月的工作时间。

  “工厂比较抠门,别的工厂涨工资的时候,我们的工资却没有涨,一些老员工受不了了,就离开了这里 。”一位工人说。

  据记者了解,一些在该工厂做了两三年的老员工,与新员工的工资差不了太多,每个月工资是3000多块钱。

  好的一面 每天下班后要打扫车间

  据记者了解,厂区的每个生产车间都设置了门禁系统,并且有看管门禁系统的员工,这些员工不仅要看管门禁系统,还负责发放一些日常用品。员工进出车间,都在指纹识别器上按指纹,只有指纹对应,员工才能进入相应的工作车间。虽然很多人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一年多,但是对于厂里的很多车间却并不熟悉。

  记者在压榨一期车间看到,指纹识别器安在门口,每次进入员工就要把手指伸向识别器,辨识成功后才能开门。

  厂里的员工告诉记者:“制曲车间每一次制曲都要洗一次布料,这些盖在原材料上的布有好几百米长,只能依靠进口的机器来清洗,每用一次就要洗一次。”

  一位员工告诉记者说:“那些矗立在厂区的大罐子就是装原料的,白色的是用来装豆子的,绿色的是酿造用的,运送豆子的车每三天来一次,运送麦子的车两三天来一次,麦子是一袋一袋的,豆子都是散装的。”

  每天当完成生产任务后,员工面临的问题就是按照规定对生产设备以及工厂卫生进行打扫,每天完工都要清扫,每周一次大打扫,工厂用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几个词来要求员工。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天下班后,员工都会在主管或者班长的监督下进行卫生打扫,打扫卫生包括地面和机器设备的清洁。一位员工告诉记者说:“一定要保持地面干净,不然会挨领导骂,会被扣分。”

  ◎记者手记别让操作规范成了一纸空文

  食品生产从原料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员工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处在生产一线的员工则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中之重,但是往往处在一线的员工容易忽略一些问题。

  记者接触过几个大型的食品生产厂,虽然有的企业花很多时间给新员工做培训,但是员工下车间后,执行规范时却流于形式,让操作规范成了一纸空文。

  部分处在一线的员工认为,培训是培训,下车间是下车间,培训完了照样我行我素,只要监管人员不在,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不被监管人员抓住就行。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良好操作规范能否执行好,全靠员工自觉。

  据记者观察,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细节,与员工本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中有良好习惯的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更注重食品生产细节。

  繁重的工作让处于一线的生产员工疲于应付一些细节,给员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则会让员工心情愉畅,从而更积极地处理这些细节。

  从原料到成品,每一道工序少不了一线员工的一双手,这双手掌握着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掌握着食品企业的命脉。食品安全无小事,生产细节更是生产过程中的大事。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