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三月芳菲始,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早已成为维系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伦理的重要纽带。为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我们的节日”,共建“美德历城”,2024年4月2日上午,由济南市历城区委宣传部、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联合主办,济南市历城区全福街道办事处承办的“美德历城‘中华美德学堂’”在历城区全福街道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李平生教授作《清明文化与中华美德》专题讲座。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原一级巡视员、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金才,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山东华天科技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李宇兵,济南市历城区委宣传部副处级干部马本法,济南市历城区全福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马业臣以及全福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党员群众代表、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爱好者约百人参加活动。活动由济南市历城区全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晓航主持。
李宇兵在致辞中表示,“传统节日与中华美德”是“中华美德大讲堂”和“中华美德学堂”系列宣讲主题之一。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跨越两千五百年历史,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最重要节日之一,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历史和民俗延续的共同情感纽带和文化记忆。我们共同举办《清明文化与中华美德》讲座,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挖掘清明节日及其民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感悟相关仪式背后的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德。
李平生主讲《清明文化与中华美德》,从节气与节日的交融、中国四大节日之一、中国民俗的载体、中国美食的聚会、政治文化的象征、中华美德之体现等六个方面全方位分析了清明节的独特内涵。首先,李平生指出,“清明”在二十四节气当中属于春季第五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当中唯一没有指明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的节气,同时又是具有浓郁人文内涵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具有将自然与人文交融在一起的属性。作为传统节日,唐宋时期清明节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实行并设立了扫墓祭奠的官方假期。2006年清明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由此正式成为当今我们享有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随后,李平生通过选取时政与生活事例,详细地讲述了清明节作为“中国民俗的载体”的含义,包括扫墓祭祖、郊游踏青、插柳植树、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蚕花会、禁火寒食等传统风俗。李平生以济南历城华山公园举办集体祭祖活动为案例,分析了清明节祭祀革命先烈、中华先贤与百家祖先等活动所反映出的家国一体内涵。通过从饮食风俗上阐释清明节作为“中国美食的聚会”的特色含义,李平生分享了关于“传统节日与养生”、“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相关思考。李平生指出,清明节还具有政治文化的象征。清明寒食的风俗源于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成就了贤臣明主的际遇,也衍生了“政治清明”的历史典故。另外,《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也具有家国清明的政治理想。最后,李平生强调清明节及其文化风俗也是中华美德的体现,一方面清明祭祀扫墓风俗体现了慎终追远、弘扬孝道、感恩图报的美德;另一方面清明郊游踏青风俗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热爱自然、自强不息的追求,这些从特定意义上诠释了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
李平生指出,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精神,致力于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充分挖掘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中华美德,遵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路径去推进“我们的节日”活动,既顶天又立地,达成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鼓士气的社会效果。
马业臣在点评总结中表示,李平生教授的讲座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观众听得津津有味,现场气氛活跃。这次讲座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清明节日的风俗文化,也为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德走进社区、走进人民生活提供了生动示范。
(“中华美德学堂”历城区全福街道活动现场)
据悉,为发挥山东大学人文资源丰富和历城文化底蕴深厚的互补优势,推进文化“两创”,弘扬中华美德,2022年6月山东大学与历城区委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美德历城”。该项目实施以来,先后联合山东大学济南校友会、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举办“中华美德大讲堂”、“中华美德学堂”系列活动,已为审核合格的约400家企事单位、街道社区颁授了“中华美德学堂”牌匾。该活动聚焦“传统节日与中华美德”系列专题,让学术走向社会,将文化融入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努力为打造美德历城做贡献,获得了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