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教育 >新闻播报>正文

新浪山东独家对话《山师学者》:山东师范大学著名学者李自修

A-A+2017年3月24日16:46新浪山东评论

  李自修,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曾任英语系主任,全国美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等职务。1999年退休后,他仍继续为研究生授课并指导论文,直到2003年因身体原因不再从事教学工作。

  李自修教授年轻时就读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多年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后又对翻译情有独钟,用功不辍,翻译了《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剑桥大学简史》、《富兰克林自传》、《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各类文论、小说、译著等数百万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对译者所提出的挑战,不仅是语言的精熟,还有对理论的透悟。李自修先生曾系统研读过康德、黑格尔、朱光潜、宗白华等中西美学家的著作,他的译著明晰而通畅的,字里行间中流露着中国传统文学之美。

  李老师的课,不像是在讲课, 更像是在和同学们谈心,总是引人入胜,他对课文中的难点的解释总是恰到好处, 令人信服,赢得大批学子的尊重和敬仰。

  新浪山东《山师学者》栏目走进山东师范大学,独家对话“智学勤勉、慧通中外”的李自修先生,感受这位学者的别样人生。

  新浪山东:1965年,您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就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您与山东师范大学有着五十多年的不解之缘。在这五十余年的时光中,有没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李自修:印象深刻的事应该说有很多。首先我在山师大待了五十年,结下了不解之缘。实际上我觉的我和济南的结缘更早。我是1954年来到济南的,那个时候我从乡下到这里来考高中。结果被济南七中录取了。说来话长,本来是想考铁技的。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不赞成我上学,就想让我考一个中等专业学校。结果到了铁技,铁技和七中是对门的,他那还有一天停止报名,第二天还要查体,还要好多工作,时间来不及了。我就去了七中,到了七中第二天,本来也不想报的,因为它是刚刚成立的第二年。那里的教务委员叫梁守刚好像是,就说你们不是考我们七中吗,把毕业证拿出来,我们给你报名,这样就报上七中了。1957年我才考到北大去。正是由于和济南结缘比较早,毕业的时候我就理所当然的又分配了回来。当时是分配制度。当时北大,其实毕业生并不多,每一届只有25个,当时在校的女同学是4个,其他都是男同学。当时整个北大就是8:1,男的8个、女的1个,和现在不一样,所以当时就分回来了。分回来最初,是在济南英语专科学校,是培养中等翻译人才的地方。它是1964年成立的。和济南英语专科学校同时成立的有14个,比如大连日专、哈尔滨俄专、西安英专、武汉英专、杭州英专等,一共14个,听说是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成立的。1964年成立,六四年、六五年,这时候就号召所有的高等院校要支持这些新成立的专科学校,所以当时就过来了。和我一块前后期过来的,有北外的、有华东师大的、有上海外院的,全国各地都有,这是英专的一部分。英专刚成立的时候没有校址,本来是想在轻骑那一块有房子,当时的英专的领导觉得太偏僻,不要,就先借住在山师。后来1965年文革开始之后,就不能再新建校址了,就和山师合并了,合并以后叫英语系。因为山师原来还有个外语系,我们叫英语系。英语系到了文革以后就和外语系合并了,就是外语学院,所以渊源是这样过来的。这五十多年,过得很长,但是也过得很快。我现在觉得,让我印象最深的,就学校而言,就我个人而言,因为学校这个生态环境和社会不一样,当然它不是脱离社会的,但是它没有那些英雄壮举,也没有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只能是平常的小事。我记得在教师当中,原来外语学院的,就是外语系的一些老教师,当时我们都是小青年,他们是老教师,现在回想起来,他们也就是最多五十岁。给我的印象是什么呢?他们非常奖掖后进,很关心你。第一次我们试讲,他手把手地教你,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是上的北大,没有教学实习,缺了这个环节。他手把手地教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东西。这里举一个例子,一个叫王义福的老师,这位老先生92岁去世了。他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是谦谦君子、温柔敦厚、气相格局很大的一个人,在治学上非常严谨。我有问题向他请教,他不知道,他说李老师对不起,我以后再告诉你。第二天他就到我宿舍去敲门,到我宿舍区,写了一个条,我保留了好长时间他这个条,as的用法,既可以当连词又可以当关系副词,还可以当什么,举了好多例子。不光是对我这样,对其他老师也是一视同仁。他在奖掖后进、在为人上给我树立了榜样,在治学上更给我树立了榜样。他经常让我想起我在大学的一个老师,李赋宁先生。李赋宁也是桃李满天下的一个比较有名的学者,他也是很严谨的。当时让我很难忘的王义福老师的事情是,让房子。当时还没有货币化,是分配住房,因为他是教授,他住三居室,三居室也没厅,就是三个房间。因为他有儿子、有女儿,他儿子后来结婚走了,他两口和女儿一块住,后来他女儿王小平,在八十年代末到美国去留学,按照规定就不能住三室了。这老先生就写了一个退房的书面申请到校产科,说我女儿已经出去了,现在我老两口用不了三间房,我要搬到两居室的房子里去,这个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另外还有一个是跟我年龄差不多的老师,给我印象也很深,这是个女老师史衍英。史衍英老师是厦门大学毕业的,在厦门大学毕业以后,她就一直教一二年级,特别教一年级,把语音关。英语它有个语音关,你在中学里学的好,当然语音关容易过。但往往是从农村上来的一些学生,发音受家乡话的影响,用山东话来说就是很哏,要是学德语行,德语很哏,英语它不是那样,所以要拨出前三个月的时间来过语音关。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是这样,那个时候在北大分得更细,25个人分两个小班,一个12个人一个13个人,每一个小班再分两个小组,也就是六七个人,每次到纠正发音的时候,找一个地方,一个老师坐在沙发上,我也坐在沙发上,面对面的纠音。每次纠音半个小时,一下就是三个月,这样发音没法不好。史衍英她的做法就跟我在母校的时候差不多,她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工作。当时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来说,有的老师可能上进心比较强,觉得我光教一二年级算什么,我要教三四年级,我不能光教精读、泛读、听力、口语,我还要教高年级的课。但是史衍英不,史衍英就以此为乐,而且她培养了两个老师,其中一个吕良环到了华师大。她这样做的结果呢,山师外语系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发音基本上都不次于兄弟院校。我到兄弟院校去参加硕士论文答辩,听这个学生发音挺好,我就问他哪里毕业的,问了好几个都是山师毕业的。史衍英老师对于山师外语学院,原来英语系学生的语音教学、基础教学是功莫大焉,应该是很有功劳的。但是正是因为她长期从事基础教学,没有什么科研,所以一直晋升不上正高职。但她没有怨言,她从来不跟别人争,到了最后了,大概是零几年退休的,才提上。这个给我印象很深。

  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两拨学生,第一拨应该是我第一次教本科,77级、78级。文革期间1966年就开始停止招生,一直到1977年,这十年的时间积累了一些学生。他们年龄比较大、求知欲特别旺,到了学校如饥似渴,成天钻到图书馆里,也是我第一次教本科。原来在济南英专是两年制,两年制就是教专科,教过一届。77级、78级的学生求知欲高。为人处事上也比较成熟,包容性比较大。当时我们上课的时候也就30多岁,也算青年教师,十年的文革期间都荒废了。他们的求知欲那么旺,各种各样的问题就都来了。我们当时也处于正在恢复专业的阶段,因为当时请了一些外教,外教不光给学生上课,也给我们上课进修,总想尽快的恢复。在恢复期间,难免出一些问题,他们都非常理解、我估计当时的年轻老师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觉得这些学生求知欲很旺,另一方面觉得好像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要求。实际上,就像我刚才说到的王义福老师一样,你告诉他,我下去给你查一查,回来再告诉你,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你的威信,还会提高老师的地位和威信。77届、78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高校里教课,也有的做翻译,有的转到外贸,有硕士学外贸或者国际法、海洋法,学新闻、学双学士,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而且他们都没有忘记母校。2008年他们回来,2008年正好是他们入校30周年,都回来,一个个年龄都大了,但是对母校还有一个非常热爱的心。在他们离校之后,听到某个学生有了什么成绩,觉得欣喜之外,也是很难忘的。

  比方说77届有一个学生叫秦亚青,现在是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现在是院长,做出了很大成绩。另外我还想到81级有一个学生,他考的硕士生是对外经贸大学的外贸,博士据说是前副总理吴仪的博士,他搞入关,原来叫关贸总协定,后来叫世界贸易组织,入世,他参加了十来年的谈判,就说一个人的名字要是和祖国的入世分不开的话,就是刘光溪,山东人。他也没有忘记母校,来到这里见到老师之后还是格外亲切,当时还邀请他给在校的学生做的报告。

[1] [2] [3] [4]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