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地域文化与集体记忆的研究中,黄河流域 “几” 字湾地区的九曲黄河灯会是重要研究对象。灯会扎根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态遗产,其具备祈福禳灾、传承黄河与提高民族认同等功能,灯会也承载着当地群众的集体记忆。当下,在社会飞速发展与认知断层的情况下,集体记忆存在逐渐消散的状况,文化传承与共同体意识培育也面临协同困境。齐鲁工业大学的黄河文化研究小组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期望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范式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与传承。

基于对 480 篇文献的系统梳理,研究小组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三方面调整空间:
其一,传统的文化载体与现代社会体系在协同配合上不够顺畅。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文化的呈现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与平衡,难以充分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精神文化期待。
其二,政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赖统一模式的现象,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基层面临诸多挑战,还需不断优化调整。同时,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性不高,有待进一步激发。
其三,在个体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方面,相关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应更加贴近大众日常生活,增强人们的感知度和接受度。而且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分布不均,核心区域较为集中,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研究小组通过走访河北省井陉县,甘肃张掖和宁夏及西北其他地区,总结三地案例的成功经验,探索三地如何通过加深集体记忆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析提炼得出五维协同机制:
创新模式:文化旅游活动可凭借文化融合、活动创新等方式,为共同体意识培育开辟新途。
政策支持:精准施政作用于灯会,能够为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强化提供独特且有力的支撑。
地区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强化地区认同与文化归属感至关重要。通过在地域文化展示、社区情感凝聚和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发力,以灯会为依托,能够有力地促进灯会盛景与地区认同的联动共振。
社会共治: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也可以有效推动社会和谐与灯会文化的共建共享。
生态赋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此次关于九曲黄河灯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活动,不仅深入剖析了集体记忆塑造及共同体意识培育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也为文化研究和民族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黄河研究小组将持续专注于推动文化传承与集体记忆培育的协同发展,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共同为文化传承与民族融合创造更加有利、包容的发展环境,让九曲黄河灯会这类地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