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有人说,人生最短的旅途,就是去相册里走一走。翻开老师们的相册,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陪伴学生成长的每个瞬间,承载着无数动人万分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定格那些温情的时刻。

  尹君:七年坚持送课下乡 让爱相互滋养传递

  2003年,尹君进入银座幼教集团,正式成为一名幼儿教师。21年的时光里,尹君与孩子们一路同行,留下了成长的足迹,见证了他们快乐充实的每一天。在山东省学前教育协会的组织下,尹君自2017年起跟随银座幼教集团下乡送课,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念送到济南边远乡村学校,为城乡幼教资源共享出一份力。

  为了给孩子们上好展示课,尹君结合乡村学校的教学实际反复推敲,把课程设计的好玩有趣,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便于消化吸收。“虽然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但孩子们纯真的眼神和质朴的表达却常常会感动我们在场的老师。”在乡村学校的每一天,尹君都会感受到孩子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能量。

  在一节绘本故事课上,尹君向孩子们抛出问题:“如果你找到了一箱宝藏,你会把它送给谁?”一个六岁的小女孩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要把宝藏送给我的爸爸,因为他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我知道爸爸爱我们,他想努力工作,带给我们更好的生活。”稚气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尹君,她俯下身子拥抱了小女孩,告诉她:“你是个善良懂事、有爱的孩子,你的爸爸也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

  课后尹君了解到,小女孩的爸爸长期在外务工,一年可能也回不了家几次,而她却能够常怀感恩之心,并且大胆表达出来,这种感情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财富。下乡结束后,尹君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自己班里的孩子,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要向小姐姐学习,多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她始终相信,爱是能够相互传递、相互滋养的。

  让尹君感到遗憾和惭愧的是,由于对幼教工作的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孩子却没能得到足够多的陪伴。小的时候,儿子经常问她:“妈妈,为什么你对他们说话的语气比对我温柔?为什么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你不能来参加?”尹君只能在安顿好一切后告诉他,因为还有更多的孩子在等着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教师的意义,也会主动催促尹君去上班:“我很骄傲我是人民教师的孩子,我得到的爱并不比别人少。”儿子的话让尹君感动不已。

  在尹君班上,孩子们都会亲切地叫她“尹妈妈”,有时塞给她一根棒棒糖,有时端给她一杯水,站在高处擦玻璃时,孩子们还会主动为她扶着凳子。尹君总觉得,她给了孩子们一分爱,孩子们就会想办法回馈给她十分。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老师的陪伴、家人的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去感受,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尹君来说,送课下乡是一种使命,是幼教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今后她也会持续加入到活动中去,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乡村孩子。“我会继续用心浇灌,用爱呵护,不忘初心,为爱前行,做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齐可鼎:刀子嘴豆腐心 以感恩之心伴学子一路前行

  今年夏天,齐可鼎刚刚送走他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最后一节班会结束后,一个女生顶着哭肿的双眼塞给他一封信:“您在我们心中是历城二中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爱您!这段时间您太累了,注意身体!”字字真挚,句句动人,让齐可鼎不由得红了眼眶。在历城二中任教十余年,齐可鼎常怀幸福感与归属感,他感恩学校帮助他成长,感恩学生让他体会到了其他行业体会不到的幸福。

  “给我写信的这个女生高考前出了点状况,如果不加以约束,一定会影响复习备考,但如果处理不好,后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两难之间,齐可鼎跟女生家长进行了深度沟通,决定先让孩子回家,好好暂停休整。第二天下午,女生给齐可鼎带回了一摞自我反思,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全力以赴投入到学习中,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觉得能打动人的只有真诚,她能感觉到老师是真的为她好,所以她才会有正向的反馈。”

  一开始学生评价齐老师“总是板着脸”,等到了毕业,他们却纷纷说齐老师“刀子嘴豆腐心”。“这个年龄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我必须严格规范和引导,所以在教室里会板着脸。”学生犯错后,齐可鼎也会照常批评他们,但事后总会柔声细语给孩子们讲明原因,送给他们喜欢的小零食。记得有一次,齐可鼎从校外买了55个蛋堡带给班里的同学,只因为“我觉得很好吃”,又给每个人订了一杯奶茶。毕业那天,他也提前给学生们准备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令他们感动不已。

  身为班主任,齐可鼎每天早上五点多到校,晚上十点多等孩子们都休息了才离校,真正践行了“爱的陪伴”。同学们心疼他,常常会说:“老师你休息一下吧,不用一直陪着。”但只要学生们在校园里待一天,他就一天放心不下。课间他在办公室里打个盹,学生们会轻手轻脚地帮他关上门,嗓子因为疲惫变得沙哑,同学们会给他送上润喉糖,还有的学生为他织过围巾,点点滴滴都让齐可鼎发自内心的感谢。

  “我对孩子们有期望,但没有期待。”齐可鼎常跟学生们讲,一定要秉承历城二中“人生在勤,志达天下”的校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厚植家国情怀,“当你有能力时一定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达不到那个高度,也一定要幸福快乐,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如今,齐可鼎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有的甚至已经跟他坐在了同一个办公室内,这在他眼中就是最好的传承。

  樊祥宇:带领噬菌体团队攻坚克难 把“冷板凳”坐热

  十年前,樊祥宇博士毕业入职济南大学,成为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份子,一直坚持带领本科生进实验室从事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出上百名具备综合素养的优秀学生。在全国减抗、替抗的背景下,2022年3月,樊祥宇带领学生将噬菌体开发成饲料添加剂,直接应用于动保行业,该项目成功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也是济南大学历史上首次获得全国特等奖。

  在获奖之前,济南大学噬菌体科创小组经历了长期的艰辛跋涉,仅将噬菌体筛选出来就花费了两年时间。同学们往往早上8点到达实验室做实验,持续到晚上11点,直到整个实验楼要关门的时候才离开,最终筛选出了一百多株效价优于市面上同类产品的噬菌体。噬菌体产品最常见的是液体制剂,不具备缓释作用,也就无法预防疾病,樊祥宇提出,可以将其制成固体缓释产品,噬菌体微胶囊应运而生,这也是当时该项目在行业领域内的一大创新点。

  高中时期,樊祥宇就对生物学科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一个科学家如果能在他的科研生涯中研发出一款药,或者把一种病治好,那他就可以名留青史了。虽然我还达不到如此高的成就,但我希望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读研时,樊祥宇便选择了噬菌体方向,为研发对抗细菌感染的新型药物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

  虽然从不后悔走这条道路,但樊祥宇也经历过无能为力的遗憾。读博期间,樊祥宇在实验室里接到过一个病人打来的电话,他被耐药菌感染,已经处于无药可治的状态。在阅读到樊祥宇的科研论文后,他迫切地联系到了樊祥宇,询问实验室的噬菌体能不能给他治病。虽然当时的噬菌体确实能够裂解针对他疾病的细菌,但因为樊祥宇在科研单位,无法直接将噬菌体给病人,这件憾事从此一直埋在他心底。“如果当时我们能够加快研发速度,将噬菌体变成现在这样的药物,我就能拯救他了。”从此以后,樊祥宇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一定要有“时不我待”的精神,未来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更多的病人。

  做科研,就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外人看来枯燥无聊的事,樊祥宇却乐在其中,“因为我觉得这是在跟细菌、病毒、噬菌体对话交流。”樊祥宇的办公室就在学生的休息室内,一旦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樊祥宇总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包括考研学校的选择、导师的选择,甚至考上研究生后如何与导师相处等等。

  如今,济南大学噬菌体科创小组又陆续取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等优异成绩,樊祥宇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从事基础研究,将噬菌体真正应用到动物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和植物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去,减少抗生素的滥用,造福人类。

(文/新浪山东 王璐 拍摄/张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