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内容:山东大学2024年考古学院招生宣讲
主讲人:王芬 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
直播时间:7月4日(本周四)19:00-20:00
收看方式:微信搜索“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视频号,预约观看直播
学院介绍|山东大学考古学院
山东大学素有“文史见长”的美誉,1928年齐鲁大学助教吴金鼎先生发现龙山镇城子崖遗址,标志着我校考古学科的发端。1972年设立考古学本科专业,1996年设立考古学系,2002年成立东方考古研究中心,2012年成立文化遗产研究院,2023年底成立考古学院。
目前,学院拥有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学院科研基础雄厚,十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0余项,其他各类课题100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和《中国社会科学》等顶级期刊。与多所著名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国际化特色显著。2018年,依托学院的实体科研机构文化遗产研究院搬迁青岛校区,形成了“济南、青岛两地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考古学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中心,传承、创新、展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学院。
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栾丰实、白云翔、方辉、王全玉、邓聪、李占扬、李清泉、马清林、赵志军、王伟、姜波、靳桂云、王青、王芬等一批知名学者。目前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22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9人。拥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人才11人。
山东大学考古高层次人才团队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考古学高层次人才群体,已建立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汉唐考古、科技考古、交叉教研等多个教学团队,6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交流经历。考古学专业教师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
山东大学考古高层次人才团队
考古学
▶专业名片
▶核心课程
▶教学特色
考古学科是山东大学发展最为迅速的优势学科之一,拥有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一级博物馆等教学科研平台;拥有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点;提供济南校区、青岛校区跨校园经历。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史楼(济南)
2019年,考古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1年,“考古+”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2022年,山东大学入选教育部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考古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建设试点。
2023年,科技考古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入选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024年,考古学专业单独招生。同年,山东省文化与旅游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为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培养具备本科学历,熟练掌握历史、考古、文物保护、文物与博物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实践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由山东大学通过高考选拔招收并进行培养。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
“考古+”拔尖2.0基地
本基地聚焦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理念,发挥“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优势,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过硬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拔尖人才;发挥国际化建设优势,培养具有宽阔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在文明互鉴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具有参与及引领能力的拔尖人才。
▶发展历程
1928年,齐鲁大学助理教授吴金鼎在考察途中发现了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代表了山东大学考古学科的开端。1972年,山东大学创建考古学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考古学专业的高校之一。20年来,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在以聚落考古为导向的学科转型中起到先锋引领作用,在人类起源与演化、环境与资源、技术与经济、聚落与社会、文物保护技术等方向上形成优势,成绩斐然。2021年,山东大学“考古+”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是山大考古专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重要里程碑。2022年起,基地开始本科生招生录取工作,目前已录取两届吴金鼎班的本科生。
▶师资力量
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22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9人。拥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人才11人。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学院现有师资队伍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几乎涵盖了考古学主要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为高水平教学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已初步打造起以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历史时期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海洋考古为方向的教学团队。
▶教学资源
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依托全国唯一文科“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建成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有人类演化、植物考古、动物考古、沉积学、体质人类学、陶瓷考古、石器考古、冶金考古、稳定同位素、室内考古发掘与保护、文物保护修复、模拟数字考古等20个实验室。
2023年,科技考古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入选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是继“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后,山大考古学科再次获批的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
基地开设的《考古学导论》《人类骨骼虚拟实验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植物考古》获评山东省一流课程。栾丰实教授、方辉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编写的马工程教材《考古学概论》,扩展教师学术视野,紧跟国际学术前沿,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目前已经完成第三版的修订任务。该教材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考古专业的权威教材。
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
在理论课程方面,“考古+”拔尖2.0基地在中国通史、断代考古学、考古学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等专业课程基础上,新开设《水下考古概论》《丝绸之路考古》《比较视野下的东西方文明》《疾病与古代社会》《政治学概论》《经济学基础》等拔尖提高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继续加强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与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进一步强化与理论、田野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引导学生理解“采样-分析-结果-反馈-解释”的全过程。
基地拥有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耶鲁大学共建)等高端平台,以此为基础广泛引育人才,组建起包括长江(青年)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和“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10年来共承担省部级及国内外合作科研项目百余项,在《考古学报》、《考古》、Nature、Cell、PNAS、Antiquity、Land、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等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成果奖14项。
基地已与欧美亚太国家和地区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已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23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与美国耶鲁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合作,搭建起了环境与社会考古学科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未来要持续扩大与海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为学生接触世界历史与考古学研究创造条件。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进行长短期授课、开办国际教学工作坊等交流活动;搭建多种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出国进行实践和再深造的比例;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开设多种英文课程,在交流融合中实现人才多元化发展。
▶人才培养
“考古+”拔尖2.0基地面向全校新生选拔“考古+”基础学科拔尖培养特色班(吴金鼎班)。基地把促进交叉融合和“新文科”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引领,在“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打造“理论·实践·创新”为基础的“考古+”拔尖人才培养新体系。依托学科优势,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与校内外、国内外材料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等专业开展广范围、多渠道的多学科交叉教研探索,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
本基地实行动态考核,完善本硕博衔接式培养机制。实践和创新本、硕、博衔接式培养环节和程序,立足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在细化和创新培养方案上下功夫,实现本、硕、博三个阶段的有机融合、依次递进、高质高效运转。
“考古+”拔尖2.0基地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教研融合与小班化、个性化教学模式。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深入实施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
结合多年来学生培养的理念,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创造性提出并建立了“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优化学生技能养成,在考古教学改革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
▶一流课程
学院开设的《考古学导论》《人类骨骼虚拟实验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植物考古》获评山东省一流课程。学院栾丰实教授、方辉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编写的马工程教材《考古学概论》,扩展教师学术视野,紧跟国际学术前沿,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目前已经完成第三版的修订任务。该教材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考古专业的权威教材。
马工程教材《考古学概论》
▶科研创新
考古学专业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与人类起源、史前与青铜时代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等研究方向具有学科优势。聚焦学科交叉和“新文科”建设,在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与海洋考古、文物与博物馆学等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学院出版各类著作,其中《鲁东南沿海地区系统考古调查报告》荣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荣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编辑出版的《东方考古》已连续出版22集。
学院教师承担40余项国家级课题和30余项省部级课题任务,在《考古》《考古学报》《文物》、Nature、Cell、PNA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在校师生累计发表各种学术论文1000余篇。
▶国际交流
学院大力推进多元开放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多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学院与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莱顿大学、九州大学、波尔多大学等30余所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保持实质性合作关系。与肯尼亚国立博物馆、埃及开罗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签署协议;与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合作,在沙特阿拉伯塞林港开展持续的水下考古工作。
搭建多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学院立足全球视野,大力推进考古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已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23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与美国耶鲁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合作,搭建起了环境与社会考古学科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利用暑期学校、短期访学等形式深化人才国际化培养。
促进文明交流,发出中国声音
依托“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学院强调以田野考古为根基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创新,让学生在高水平的考古实践中找到兴趣。
由专业教师带队主持的田野考古教学实践,先后有长清仙人台遗址、章丘洛庄汉墓、济南大辛庄遗址、章丘焦家遗址等八项成果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有多项获国家和省级“田野考古质量奖”。
学院获评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新建多个高水平、多功能考古实践基地
▶学生活动
在学生在专业之外,利用考古实践基地、校内外合作单位等丰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公众考古、班级游学等活动。
学院建立了毕业生中期发展追踪调查制度和深造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招生-培养-毕业生发展的完整闭环。每年通过问卷调查、校友访谈、专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调研。学院、学系对校友发展和社会反馈高度重视,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中认真吸纳调研成果助推专业建设。
▶毕业去向
毕业生70%以上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重点院校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进入机关、学校、博物馆等领域就业。
▶学子分享
赵宇昂
毕业于山东省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
2018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毕业去向:山东大学
在学院就读的四年,我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意义非凡,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值得纪念。在这里,从不缺少优秀的人,从不缺少浓厚的氛围和优越的环境。在课堂上播种知识,到田野中收获果实,考古学教会了我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一根根纵横转折的线条,一件件历尽沧桑的陶器,时光流转千万年,此刻尽在我掌中,这便是考古人的浪漫。学院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地方,你可以潜心学问,收获满满的奖学金;你可以热心服务,成为组织的螺丝钉;你可以精于文体,享受聚光灯下的荣耀。在这里,优秀从不千篇一律,成功未曾有过定义,最好的自己就是努力的意义。
朱天净
毕业于北京市京源学校
2019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保送至北京大学
在学院的四年,我感到十分充实快乐,在学生会的两年中,我编纂院刊,整理推送讲座速递,组织优秀笔记分享会、传统文化阐释大赛……这些工作锻炼了我的能力,还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学长学姐。我选择考古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遇到了可亲可敬的老师,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专业课堂上,我聆听老师漫谈文明起源,在实验室和同学分辨骨骼,在田野中寻找未知的历史……因喜爱考古,我选择了这里,而这里的一切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感受到考古学科的无穷魅力。四年里我一点点成长,在良师益友的帮助下,我一点点成为更好的自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是我追逐梦想的摇篮,也是我永远的家。
郎曼
毕业于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
2020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保送至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四年前,我有幸成为了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感谢考古学院每一位老师,引领我们走入考古的世界,探索这个专业的无穷魅力。在课堂上,我们汲取知识,碰撞思维,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在文字中领略考古学的全貌;在一次次田野发掘中,我们用手铲丈量土地,不仅拥有了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发掘的能力,也对考古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实验室中,我们体会到了科技与考古相结合,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课程让我们从更细微的角度探寻先民的生活面貌。“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感谢考古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知识和提升自我的平台,培养了我们身为考古人的研究和实践精神,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选择的道路,步履不停,求索不辍。
张晓涵
毕业于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2022级吴金鼎班(考古学拔尖基地)本科生
考古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很荣幸在2022年的秋天加入了吴金鼎班。在断代考古课程中,我看到几代考古人行走于田野,以手铲释天书,发现隐藏在时间长河中那一道道沉默的身影,人体骨骼学、考古测绘、动植物考古等实践课程,将课本知识与实操训练结合。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一步步走进考古,满怀透物见人的温情,体验考古学科的魅力。欢迎加入吴金鼎班,让我们一起传承考古前辈精神,开创海岱考古新的辉煌,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新贡献。
庞力洋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23级吴金鼎班(考古学拔尖基地)本科生
一次期盼已久的邂逅,我迈入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并如愿进入2023级吴金鼎班。在考古学院,我学到了中外最前沿的考古知识,见到了不同思想的碰撞。考古资料室内藏书满架,墨味书香萦绕在求知者的身旁。不舍的是校内丰富的自由生活,大一上学期的“百团大战”,下学期的“春日游园”,雅俗共赏,老少咸集。校园的梅花,广场的喷泉,校博的文物,更能“浮生偷得半日闲”。校内的点滴是说不完的,不同的人会在这里留下不同的记忆,这些回忆伴随着过往的美好,将成为无价的精神之宝。也希望各位新生能够加入我们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在山大校园,在考古学院,留下独属于自己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