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燕山中学

山东省济南燕山中学始建于1987年,2002年与济南燕山小学合并,组建为九年一贯制的山东省济南燕山学校。2009年,开元中学合并入校。2012年6月,学校由燕山小区迁入燕子山路36号(原山东省电子工程学校),2022年1月,与燕山小学分立,3月,更名为山东省济南燕山中学。2021年12月,新教学楼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45亩),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新操场2023年8月投入使用,设有300米环形跑道、小型足球场、标准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和系列健身器材。现在校学生3400多人,66个教学班,教职工255人。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博学,燕达天下”。以“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位教师”为办学理念,以“乐观自信、仁爱担当、求真善学、多元发展”为育人目标,完善现代管理,充实学校内涵,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特色促发展,用创新增活力。近年来,积极建设兼顾学科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燕达课程”体系,创设了“燕达十节”,学生广泛参加各种社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迅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燕达学子”。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持续提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学校将“自我诊断促进学校变革”项目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以问题为导向,采集来自全体学生、教职工最真实的感受信息,依托大数据“以诊促建”,实现智慧型管理;以“学情大数据分析驱动下的精准教与学”为研究方向,打造个性智慧课堂;应用多平台协作融合、助力教师智慧教研;真实有效的学生数据、教师数据、管理服务数据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供精准支撑,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传统优质公办学校由内而外地主动蜕变,突破发展瓶颈向卓越学校跨进。
        多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明校”联盟校、全国“生态·好教育”联盟校、全国国际象棋特色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教学示范学校、中小学课程实验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绿色学校、家校共育示范校、健康示范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等荣誉。

查看原文

山东省济南燕山中学:打造品质教育新高地 绘就“燕达天下”智慧图谱

山东省济南燕山中学始建于1987年,是目前历下区规模最大的公办初中学校,秉持“厚德博学、燕达天下”的校训,“乐观自信、仁爱担当、求真善学、多元发展”的育人目标,勤奋务实的燕山人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深耕诊断文化,推动智慧教研,为每一位学生打造多元发展的舞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乘着历下教育发展的东风,燕山中学锚定“品质燕山,燕达天下”的目标,向一流品质名校勇毅前行。

基于大数据“以诊促建” 实现师生科学管理

眼光向内聚焦发展,守正创新思辨前行。为推进《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落地,燕山中学以济南市领航学校创建为契机,依托大数据全面深耕诊断文化。2017年,燕山中学开启“自我诊断促进学校变革”项目,从同伴、教师、教学、课程、资源与支持等八个方面对学校功能进行系统描述和综合判断,获取来自师生视角的真实信息,把脉问诊数据分析、科学探究策略研制,实现以诊促建。该项目已被纳入燕山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提升办学品质的智慧工具。

 学校自我诊断看结果、更重过程,倡导什么,就诊断什么,借助诊断找准“发力点”,明晰“工作链”,激发“内动力”。燕山中学每学期使用的诊断指标均为每个团队基于学生发展、紧跟教改新形势、经反复集体研讨的智慧结晶。自2022年春季学期起,燕山中学从学科建设角度对原有诊断观测点进行修订升级,由关注组长自身的“专业能力”转而关注“专业引领”,增设学习与研讨、评价与改进、促进专业学习、带动共同成长等精进教学及教师成长与支持的观测因子,更加凸显教研组的核心职能,找准学科建设着力点。

“当老师讲授的内容我不感兴趣,听课不认真时,老师通常会如何做?”“在学习中遇到自己和同学经过思考和尝试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是否愿意向老师求助?”……聚焦课堂主阵地修订的诊断指标3.0版本,将原本衡量师生关系的“态度量表”改为指向课堂研究的“行为量表”,引导教师由关注“教”指向关注“学”,其中涉及到的诸多观测因子均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精心修订后的3.0版本诊断工具使干部教师明确学校所倡导的重点与努力方向,让工作更有干头、奔头。

每一次诊断后的反思发现,都会成为学校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从而实现基于诊断的精准提升。在拿到经师生有效参与所产生的鲜活数据后,学校各组织负责人、教研团队、教师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数据,反思数据产生背后的原因,进而优化工作策略。教育教学年会、教师培训、教育教学专题会、主题教研等围绕诊断数据解读与反思开展的研讨与培训更见实效。以诊促研,以评促优,诊建结合,重在建设,燕山中学提炼总结出多种推进策略,构建了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育人模式。

精准教、个性学 智慧教研“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2021年底,历下区教体局引进科大讯飞的智慧教育产品,启动了“历下智慧教育+因材施教”项目,燕山中学将该项目作为智慧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基于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智学网)的试卷讲评课、指向个性化发展的分层分段复习课等多种课型的研究,以“学情大数据分析驱动下的精准教与学”为方向,着力打造个性智慧课堂。

打造专业化、成长型教师队伍是落实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品质的必然要求。燕山中学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燕山智慧e站,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采用“线上+线下”“集中+分层+单点”的形式为教师进行应用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智学网网阅、手阅考试、运用练习中心的打卡、题库练习、英语听说练习等多种作业形式发布、作业提交成为了老师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燕山教师均可熟练使用智学网进行数据查看与分析,做到考前考后精准教学。

个性化学习手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方案,通过智学网记录学生日常的考试、练习等数据,精准找到每个人的薄弱项,结合区、校本题库推荐相应的复习资源进行个性化练习。在个性化学习手册使用推进过程中,燕山中学围绕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排版诉求、审题形式、适用学生范围等内容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不断进行“个册模板调试”和使用方式的探索。

学校调整了个性化手册结构,由共性错题推送的1-2个典例和按照各层次学生学情特点进行个性化配置的3-4道分层练习构成,使结构更简约、针对性更强;确定个性化手册使用流程,从命题到组织测试、扫卡形成学情、审核分层推题,再到个册发放使用,提高个册应用的规范性;研制个性化手册应用模式,如物理“二45+N”延时服务个性化辅导、化学“二环六重”的个性化讲评、数学“三维双提”讲练测一体等,将个性化手册使用融入试卷讲评课,课后学生在自习课或延时服务时间内完成个性化推题内容,最终由任课教师回收批改,实现教学闭环。

个性化手册从整理学生练习和考试的错题,到分析原因及薄弱知识点并推荐2-3题变式题练习,为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实现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效降低了作业总量,也提升了作业质量。教师基于学情报告的试卷讲评课,共性错题重点突破、个性问题定向辅导,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教师以学定教、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标,让“教”更轻松,让“学”更高效。

燕山中学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AI智能研修平台等多个智能平台,推动研修结构重组,打造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流程。为促进AI智能研修平台服务教学实践,学校设计了智能研修平台使用白皮书,通过课例打磨,推动平台与教研有效融合,实现从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数据与实证的教学研究的转变。通过平台和数据的的有效利用,为教研提质、为课堂增效。

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舞台 全环境立德树人注入新活力

选修课是燕山中学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传统和特色。多年来,学校教师已自主研发了一百多门选修课程资源,包括学科拓展类、人文素养类、创新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类等,每学期经学生自主选择,开设数量多达三四十门。选修课自开设以来,受到了全体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本学期,燕山中学初二年级的一千多名学生在初一下学期选课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选择了选修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张扬个性,也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燕山中学深入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打造特色“燕达项目体系”,不断完善“燕达十节”“精彩十分钟”,实现学生100%参与。“燕达十节”包括每月开展的戏剧节、英语节、读书节、体育节、心理节、艺术节、科技节、演讲节、社团节、诗歌节等,“精彩十分钟”是利用课间十分钟为学生们搭建的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学生自行组织节目,每个人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燕山学子在“学思体悟”中不断成长,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全面发展,“燕达十节”“精彩十分钟”也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学校德育特色活动。

在诊断数据的协助下,燕山中学利用每周的延时时间开展学生社团课程,涵盖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学习类、活动类、德育类六大类共22个社团。其中微雕社团利用废弃材料历时一学年打造了微型《曲水亭街》,以济南的曲水亭街为原型,按比例缩小还原再现,主体建筑的一砖一瓦,室内的一桌一椅、灯光装饰,街道的桥水树木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点点精心打造完成,最终在历下区艺术作品高水平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

学校还组建了三支“燕达美丽”学生校园服务团队,分别是“燕美”志愿服务队、“燕达”助风引导队、“燕丽”言行宣传队。燕山中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校园服务,从被教育者的角色转换为校园服务者角色,在实践中感受,在自主中提升。目前,学校已与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甸南社区、残疾人服务中心、生态农场等社会机构与场所签约,成立校外教育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不断完善校内外教育网络,拓宽课程载体,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多元发展。未来,燕山中学将继续保持品质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培养“燕达天下”的时代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