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计划说明
一、学院介绍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科研单位,是教育部在国内首个批准的传媒综合学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外办学函[2014]67号通知,批准书编号:MOE11USA02DNR20141596N)。学院以“汇聚全球精英 传播中国智慧”为理念,集纳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多学科交融优势,形成中传-纽约理工传媒技术中心、中传-诺丁汉全球传媒管理中心、中传-密苏里国际新闻传播中心,逐步建成一对多合作办学的现代国际传媒综合学科体系。依托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一流国际传媒高校的教育资源,采取“1+N”办学模式,由中国传媒大学分别与联盟盟校在新闻、影视艺术、动画与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管理领域开展国际联合学位培养,力求通过国际化推动传媒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动传媒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联通高等教育与传媒业界。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是中国教育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与艺术学科专家评审委员单位,是国际化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示范机构。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与艺术学科工作组召集单位,是教育部、科技部 “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基地。
二、培养特色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一批“熟知全球传播规则、能够参与全球传播事务竞争与合作,运用先进的、国际通行的传媒信息手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参与或领导国际团队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的传媒全球公民(Global Media Citizen)暨“GMC培养计划”: Global,培养中西文化融合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大使;Media,培养艺术、技术、管理融合的现代复合型传媒人才;Citizen,培养根植乡土,有责任心、有行动力、有担当的现代国际公民。
根据传媒全球公民GMC人才培养计划,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实行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国内三年,海外一年的双校园培养。目前,学院共引进国际课程139门,由外方教授全英文讲授。常驻外教课时量占专业课程总量的65%。
特色培养项目有:
1.“国际传媒大讲堂”系列讲座
该课程作为系列开放型社会实践课程,以“汇聚全球精英 播中国智慧”为理念,邀请国内外传媒业界资深专家、产业领军者和创新先驱,聚焦传媒前沿,进行强强对话,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传播竞争、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媒全球公民-GMC”。课程邀请来自中央电视台、国际通讯社和中国一流数据新媒体的首席专家,面向本科生启动多层次讲座,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2.“国际时政前沿专家讲座”课程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立场的国际传播人才为目标,在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的指导下,学院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外交学院等各领域的一流专家,针对时政热点和国际关系,进行“国际时政前沿专家讲座”系列课程,以帮助青年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国际时政和中国国情,打造具有世界胸怀的传媒全球公民。
3.密苏里新闻教学周活动
以国际化教学为核心,以新闻传播学前沿为导向,学院邀请密苏里新闻学院资深教授,全英文授课,讲授“媒体融合新闻报道的艺术和技术”(Techniques & Arts for Media Convergence Reporting Journalism),融合媒体报道基础(Media Convergence Reporting Basics)等系列课程,并运用享誉全球的“密苏里方法”进行专业指导,实现了充分的教学互动和资源共享,成为学院国际新闻学科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
4.国际英语中心
学院重视强化英语教学,制定了相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与纽约理工学院(NYIT)、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TU)的多次谈判,合作建立国际英语学习中心,探索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顺利出国留学。目前,学院已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TU)和美国的纽约理工学院(NYIT)合作,分别开设NTU PEAP课程和NYIT ESLI课程。
5.CAS文化产业调研(Creative Action Service)
每年暑期,学生根据研究专题方向,分组去往联盟盟校(英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和中国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展专题调研。
6.国际化实习及就业机会
学院依托丰富的国际传媒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就业指导和赴国际企业实训机会。学生可根据能力和兴趣,选择到全球知名传媒、艺术和科技公司,以及国内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家级影视创作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进行实习,同时有机会根据政策享受国家留学创业孵化,入驻国际传媒科创中心。
三、师资力量
依托我校“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内培外引,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外国专家教学团队。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建构,学院实现了中外教学资源的汇聚,形成了以“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以“三个三分之一”作为搭建国际型教师队伍标准的教学师资体系,为国际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分之一外方沉浸式教学导师。学院形成了外方合作院校师资的长期驻校教学机制,目前学院常驻外方师资达25人次,同时每学期还邀请外方合作院校相关专业其他教师进行短期访学,来自30所知名国际传媒类大学的56位国际大师或国际教授受聘担任客座/讲座教授,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创新的科研和学科创新的合作基础。面向学生进行前沿讲座教学。
三分之一中传国际创新课程导师。学院与中方相关合作学院确立了“合作项目负责人长效化办公机制”,陆续已有60余位中方教师为学生授课,其中博士、副高职称教师比例占到了80%以上;同时特别邀请校内教学名师,教授及专家参与授课;组织中外教师见面会,持续推进教学国际化。
三分之一业界优秀导师。通过教育部特色项目“国际教授工作室”资助的方式,每年邀请十余位专家对学生进行1-2周的专题教学;通过“国际平台课程——国际文化传播前沿课”的方式,让在京的国际学者进入到教学团队;同时,学院邀请业界导师及大咖,如中央电视台、建设银行、财新传媒、韩国SBS综艺局、国家一级导演、零点集团等在内的三十余位业界精英人士为学院业界导师,纳入教学团队。
四、出国交流
学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有连续两届研究生(共计86人)全部顺利前往纽约理工学院学习。首届学生中,有6位优秀毕业生分获纽约市级和纽约理工学院校级荣誉。2017年传播学专业将有15名本科生前往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海外学习,4人前往该校进行学期交流访学,5人前往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进行学期交流访学。
截止2016年,学院已成功举办了“瑞士洛嘉诺电影节暑期学院”、“中欧传播法青年领袖遴选计划”、“法国高布兰动画学院大师班”、“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时尚摄影与艺术图书暑期班”等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第三国国际交流与实践调研的机会,部分优秀学生获得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全球暑期学院奖学金”。
五、实践成果
2016年学院实践教学设计了9个暑期实践教学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报。我院参与暑期实践教学项目的同学共有151位,全部学生均认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通过了考核。37%的学生参与了国际实践项目,出色地完成了实践教学课程,取得引人注目的实践成果,例如:
201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ICUC国际数字影像融媒体创新孵化基地”制片,我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与创作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大型纪录片,引来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16年自主研发的聚焦人工智能的大型科学挑战类节目《人机大战》已在CCTV-1立项成功,获得央视节目创新大赛第一名,并被评为年度重点项目。
“美丽中国实践采风计划”和“国际影像丝绸之路”是集国内外创作、展映、评奖为一体的青年影像创作实践项目。两个项目的成功运行依托于我院与国内外政府机构、高校及热心教育公益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的学生创意实践基地。2015年该项目产生了十部达到广播级别的微电影、纪录片作品。6部微电影作品入选CCTV-7“三农人物”《十年十人》微电影优秀作品展播目录,其中我校学生宋燚导演的《艰难之路》获得“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同年我院与丹麦新闻学院合作举办的“国际影像丝绸之路——丹麦”项目产生4部广播级优秀纪录片,其中我院学生苗一峰、王铎等担当主创的《活在当下》获得第49届美国休斯顿国际电影节视频大赛单元研究生级别银奖及第四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一等奖。2016年,我院又协同校组织部举办了“韩国文化产业调研计划”,创作了一部长达2小时的纪录片作品;协同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旅游局举办了“美丽中国实践采风计划(莱芜站)”,其中我院学生谢婧、王琳、文艺濛、郇然、郑博文等共同创作的纪录片《农民韩克的导演梦》入围北京电视台主办的第五届“青春的纪录”大学生纪录作品大赛;协同广西贺州市远程办举行了 “美丽中国实践采风计划(贺州站)”,并议定了进一步的合作计划。
六、毕业就业
学院设立全球职业规划中心,全面引进外方合作学校的国际留学及国际传媒职业发展计划,通过国际传媒咨询委员会、国际校友会,全程指导学生赴美国和英国学习交流,并开展国际实习计划和国际传媒职业发展规划。常设国际传媒艺术馆,国际传媒创业孵化平台,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支持下正在建设“国际传媒留学创业园”。
按照GMC人才培养计划,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国际组织、国际知名传媒、技术公司、国内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文化传媒机构。目前,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包括纽约联合国总部、纽约百老汇、华融资产、网易、搜狐等国际组织、国际知名媒体公司、国际知名文化及网络公司。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学院的GMC(传媒全球公民)中外联合培养方式高度认可,相关单位对我院首届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招生计划说明
说明1: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及学位
【中传-密苏里学习模式】
凡在中国传媒大学完成第一、第二学年学业,并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的学生,国际联合管理委员会将根据GMC 国际综合素质考评排名从优选拔15名学生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第三、第四学年的学习。学生需满足的三项条件为:
1.新托福 (iBT) 100 分及以上或雅思总分7分及以上(各单项不低于6分);
2.前两学年综合学分 GPA3.2 以上;
3.按照规定注册中国传媒大学和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学籍,出国学习期间中方学费的缴纳,按照《中国传媒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出国期间的学费管理办法》执行;海外学费按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学费标准收取。
学生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期间,培养计划按照外方教学计划执行。
1.学生完成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符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学位授予条件者,可申请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
2.学生完成外方教学计划,达到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 Bachelor of Journalism学位证书。
【中传-中西融合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内学习为主,采用中西方融合的国际培养计划。第一、二学年以传媒全球公民-GMC通识课程为主,由中传及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盟校的国际教授共同执教。第三、四学年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由来自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和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特聘的业界导师、国际教授共同承担。
学习期间,学生可申请前往国际合作盟校进行国际学分学习和短期交流。出国培养期间学生需按照规定支付中国传媒大学和外方学费。学生完成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符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学位授予条件者,可申请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完成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规定课程,可获得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学习证明。
说明2: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及学位
学制四年,学生按中国传媒大学和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双学籍注册,全程执行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的国际联合培养方案,学习期间全程有外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开展国际化培养。培养模式按照国内三年,海外一年执行。
1.学生完成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符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学位授予条件者,可申请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
2.学生完成中外双方联合培养方案,英语成绩达到以下两项要求中任意一项:①达到纽约理工学院英语课程考试要求;②TOEFL iBT80分及以上或IELTS总分6.0及以上,符合纽约理工学院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得纽约理工学院颁发的Bachelor of Fine Arts in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and Technology,Bachelor of Scienc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arketing。